轻武器(外文名:Light Weapons,别名:轻兵器),是指枪械及其他各种由单兵或班组携行战斗的武器。主要装备对象是步兵,也广泛用于装备其他军种和兵种。轻武器的主要作战用途是杀伤有生力量,毁伤轻型装甲车辆,破坏其他武器装备和军事设施。
1259年,中国成功制造出以黑火药为动力、发射“子窠”(类子弹装置)的竹管突火枪,这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管状射击武器。15世纪,火绳枪的出现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将点火装置与发射管整合为一体。16世纪诞生的燧发枪进一步革新了点火机制,利用燧石与金属部件撞击产生的火花引燃发射药。燧发枪自1550年开始服役,持续使用至1848年,成为历史上列装时间最长的枪型之一。1805年,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约翰·福塞斯开发出击发点火技术并应用于枪支设计。1812年,他与蒸汽机发明者詹姆斯·瓦特合作研制出首支实用化击发枪。19世纪初,法国首创纸质定装枪弹,采用带金属基底的纸制弹壳封装击发药,实现弹头、发射药与火帽的一体化集成。19世纪80年代,英籍美国人马克沁首创利用火药燃气能量驱动的自动机枪,基于枪管短后坐原理实现全自动射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军事强国相继开展适应现代战争需求的轻武器研发工作,并实施了多轮装备更新:首轮更新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第二轮集中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第三轮则自70年代末启动。新中国成立后,为推进国防现代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启动了对苏式枪械的技术引进与仿制工作,相继量产了53式步枪和54式冲锋枪。至1956年,进一步完成苏联新一代装备的国产化转化,实现56式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及轻机枪的标准化列装,并统一了弹药规格。90年代以来,中国轻武器研发步入高速发展期。
轻武器由枪管、机匣、枪托等部件构成,其核心功能依赖闭锁、退壳、供弹、击发及发射五大基本机构实现射击循环。轻武器分类多元,依特征分枪械与近战兵器、点/面毁伤型、单次/重复使用及半自动/全自动等;现多按用途划分为刀具、手枪至轻型导弹等。其具备便携灵巧、独立作战、操作迅捷优势,可快速构建火力网。当前技术革新推动步兵武器升级:突击步枪集成多功能形成班用枪族,支援武器兼顾车载与轻量化,大口径机枪优化减重;自卫武器强化便携火力,狙击系统拓展反器材能力,反装甲装备融合攻坚破甲功能,显著提升多场景作战效能。
定义
轻武器,又称为轻兵器,通常是指枪械及其他各种有单兵或班组携行战斗的武器。
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火器的起源可追溯至9世纪初中国发射药的发明。1259年,中国成功制造出以黑火药为动力、发射“子窠”(类子弹装置)的竹管突火枪,这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管状射击武器。其构造采用粗竹筒作为主体,内部依次填装火药与子窠,点燃后先喷发火焰,继而将子窠高速射出并伴随巨大声响。自此,枪械技术经历了多个重要发展阶段:
14世纪问世的火门枪结构极为简易,仅由铸铜或熟铁打造的发射管组成。部分型号在尾部加装名为“舵杆”的木柄以辅助握持与瞄准,发射管后端设有火门,需通过插入燃烧的木炭块或灼热铁棍来引燃内部发射药。该类武器使用的弹丸包括石块、铁球、铜弹及铅丸等材质。
15世纪,火绳枪的出现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将点火装置与发射管整合为一体。早期版本采用金属弯钩固定燃烧的火绳,射击时手动推动弯钩使火绳接触火门点燃发射药;后续改良型引入扳机机构,显著提升了射击精度,有效解决了火门枪因双手操作导致的瞄准困难问题。
16世纪诞生的燧发枪进一步革新了点火机制,利用燧石与金属部件撞击产生的火花引燃发射药。相较于火绳枪,其优势在于无需携带易燃的火绳和明火源,既避免了风雨天气对点火稳定性的影响,也消除了夜间作战时火光暴露目标的风险。燧发枪自1550年开始服役,持续使用至1848年,成为历史上列装时间最长的枪型之一。在此期间,尽管发射机构、保险装置及单兵携行装备不断优化,但直至19世纪中叶前,枪械发展的核心仍集中于提升点火系统的便捷性与可靠性。
国外
1805年,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约翰·福塞斯开发出击发点火技术并应用于枪支设计,大幅增强了点火稳定性。1812年,他与蒸汽机发明者詹姆斯·瓦特合作研制出首支实用化击发枪,其工作原理是在底火盘中填充雷酸汞,通过击针撞击引发爆炸,火焰经传火孔点燃发射药。1814年,英籍美国人乔舒亚·肖发明铜制火帽,推动该技术迈向成熟。
19世纪初,法国首创纸质定装枪弹,采用带金属基底的纸制弹壳封装击发药,实现弹头、火药与火帽的一体化集成。此前枪械改进多围绕点火效率展开,而击锤击打火帽的技术已基本解决点火可靠性问题。此后,提升射击速度成为主要研发方向。定装枪弹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火帽移至弹药本体,通过弹壳实现各组件的统一封装,不仅简化了装填流程,更为后装式武器的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金属弹壳定装弹的普及,美国人C·M·斯潘赛于1860年成功研制配备弹簧供弹仓的步枪,其枪托内的管状弹仓可容纳7发子弹,标志着单发装填时代的终结。德国1871式毛瑟步枪作为首款采用金属弹壳的机柄式武器,引入凸轮自动待击机构与螺旋来福纹设计,1880年改进型在枪管下方增设8发容量的管状弹仓,支持连续推拉机柄实现快速射击。1884年法国研发出无烟火药,因其高能量密度和低残留特性显著提升弹丸初速,搭载该推进剂的1888式7.92mm毛瑟步枪被认定为首支现代步枪。
在金属定装弹出现前,多管排列式排枪(俗称风琴枪)是提高射速的主流方案,通过并列多个枪管并共用一根横向贯穿的火绳实现连续发射,平均射速可达每分钟7发,但武器重量随管数增加急剧上升。1835年德国开发的德莱塞击针枪采用机柄驱动的后装系统,射手可通过前后滑动枪机完成装填与退壳操作,配合螺旋来福纹与长杆击针设计,战斗射速较传统武器提升4至5倍,达到每分钟6至7发,且支持多种姿态射击。金属定装弹普及后,加特林机枪成为高射速代表,其旋转枪管结构通过摇架实现自动循环供弹、击发与抛壳作业,早期型号包括6管型(M1865)和10管型(M1866)。
19世纪80年代,英籍美国人马克沁首创利用发射药燃气能量驱动的自动机枪,基于枪管短后坐原理实现全自动射击,开创了自动武器的新纪元。19世纪末,步枪自动装填技术开始实用化探索,1908年墨西哥军队率先列装蒙德拉贡半自动步枪。此后,依托火药燃气动力实现自动装填与击发的枪械技术快速发展,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军事强国相继开展适应现代战争需求的轻武器研发工作,并实施了多轮装备更新:首轮更新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第二轮集中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第三轮则自70年代末启动。这些国家在换装过程中普遍遵循以下原则:在维持原有火力效能的基础上,着力降低航空武器系统重量、提升携弹容量、简化枪械种类并实现多功能集成。
以美国为例,其于60年代中期将二战时期的卡宾枪和冲锋枪统一替换为5.56毫米口径的M16A1自动步枪,该型步枪具备发射枪榴弹的能力,使美国成为全球首个大规模列装小口径突击武器的国家。同步进行的还有用基于M14A1改装的轻型机枪取代原装备的勃朗宁自动步枪,采用M60通用机枪替代传统重机枪,以及部署减重版勃朗宁M2重机枪型12.7毫米大口径机枪。不过在越南战争实践中发现,早期使用的5.56毫米M193弹药存在威力不足的问题。为此,美国军队在70年代坚持单兵武器小口径化方向的同时,持续优化武器与弹药的综合性能以增强杀伤效果。进入80年代后,美军选定并装备了改进型的M16A2自动步枪、比利时生产的XM249E(即“米尼米”轻机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准的小口径SS9弹药,并在连排级配发配备瞄准镜的7.62毫米IM型狙击步枪。此外,还以40毫米M203榴弹发射器枪挂式榴弹发射器替代了60年代使用的M9型,同时用MK19MOD型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更新了XM74型号。
苏联方面,基于AKM自动步枪构建的卡拉什尼柯夫枪族于50年代末完成列装。随后以PK/PKS通用机枪逐步取代了RP46连用机枪和SCM重机枪,与PKT坦克机枪、RKMB车载机枪共同构成使用1908年式弹药的武器体系。至70年代中期,苏联红军正式列装采用5.45毫米小口径的AK-74突击步枪枪族,形成新一代装备序列,主要包括AK74自动步枪、AKS74短突击步枪、RPK74班用轻机枪、AGS-17型30毫米自动榴弹机枪、UKM-2000通用机枪7.62毫米通用机枪及SWD半自动步枪狙击步枪等核心装备。
中国
中国轻武器的发展经历了缴获、仿制和自主研制三个历史阶段。在革命战争时期,部队主要依靠战场缴获获取装备,各解放区也尝试制造了包括项英步枪、45式步枪在内的本土化武器。受限于工业基础薄弱,当时兵工厂的核心任务集中于枪械维修及弹药补充,难以实现规模化优质生产。这一时期我军使用的轻武器涵盖数十个国家的不同型号,种类繁杂。
新中国成立后,为推进国防现代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启动了对苏式枪械的技术引进与仿制工作,相继量产了53式步枪和54式冲锋枪。至1956年,进一步完成苏联新一代装备的国产化转化,实现56式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及轻机枪的标准化列装,并统一了弹药规格。在此基础上还开发出57式重机关枪、58式连用机枪等配套装备。
进入60年代,中国开始独立设计轻武器系统,陆续推出63式自动步枪、64式手枪、微声冲锋枪等创新产品。70年代研发节奏显著加快,成功研制出77式高射机枪、73式单兵火箭等新型装备,其中81式枪族的突破尤为突出——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班用武器体系化整合,其可发射枪榴弹的功能拓展了战术应用场景,配套设计的机枪弹盒更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尽管此时已形成完整的国产化、系列化装备体系,但在部分技术领域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代差。
90年代以来,中国轻武器研发步入高速发展期。科研团队紧密跟踪全球技术前沿,相继推出95式5.8mm枪族、88式狙击步枪、89式重机枪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装备。这些武器在人机工程、材料工艺和作战效能等方面均达到国际主流水平,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随着持续的技术迭代,未来我军将逐步换装兼具中国特色与顶尖性能的新一代轻武器系统。
类型
按照作战用途,轻武器可以分为枪械系统、高爆弹航空武器系统及特种轻武器装备。
枪械系统是轻武器的主体,通常指手枪、步枪、机关枪、冲锋枪、特种用途枪械以及枪械用弹药等。手枪主要以单手发射,有效射程在50m左右,供军官和特种兵使用;步枪主要以单兵抵肩发射,有效射程在400m左右,是步兵的基本武器;机枪是配有枪架、实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有效射程大于600m;冲锋枪则兼具手枪、步枪、机枪的特点,它发射手枪弹,像机枪一样连发射击,用与步枪类似的双手握持射击姿势,有效射程在200m左右;特种用途枪械有弹道枪、教学用解剖枪械等。
高爆弹航空武器系统是轻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手榴弹、枪榴弹、榴弹机枪、便携式火箭发射器、无后坐力发射器以及各种榴弹等。手榴弹是最古老的榴弹武器,其基本型号是杀伤手榴弹,另外还有反坦克弹、燃烧弹、烟幕弹等弹种;枪榴弹是套在枪口上用枪弹(实弹或空包弹)发射的弹药,主要有杀伤、破甲、发烟、燃烧和照明等类型;榴弹发射器有结合在步枪枪管下面的枪挂式榴弹发射器、步枪式肩射榴弹发射器(也称榴弹枪)、机关枪式架射自动榴弹发射器(也称榴弹机枪)和迫击炮式抵地发射榴弹发射器(榴弹弹射器)等类型,其中自动榴弹发射器是榴弹武器的主体;便携式火箭发射器包括各类RPG7火箭炮、枪发大威力攻坚火箭弹和其他小型火箭发射装置;无后坐力发射器有后喷火药燃气式和平衡抛射式两种。
特种轻武器装备包括单兵制导航空武器系统、单兵使用的轻型纵火系统、轻型声光电磁系统、各种刀具、弓弩、单兵遥控攻击弹药等。单兵制导武器系统通常指单兵反坦克导弹、FN-6单兵便携型防空导弹等;单兵使用的轻型纵火系统主要指轻型喷火器等;轻型声光电磁系统指激光枪(包括激光手枪、激光步枪、眩目器等)、电击枪、次声枪、电磁枪、麻醉枪等;刀具、弓弩等古代兵器在部队仍然大量装备,尤其是刀具,品种很多,有多功能刺刀、伞兵刀、水下匕首等,甚至与手枪融合为匕首枪;单兵遥控攻击弹药有遥控飞行攻击、遥控爬行攻击、布设遥控攻击等类型。
此外,轻武器还有其他分类方法。例如:按毁伤目标的方式分类,可分为点杀伤武器、面杀伤武器;按战术使用特点分类,可分为自卫武器、突击武器、压制武器、反装甲武器、防空武器;按装备对象分类,可分为单兵武器、班组武器等。
轻武器的分类
手枪
手枪是以单手握持发射为主要使用方式的短管枪械。按用途可分为自卫手枪、战斗手枪和特种手枪,按结构可分为半自动手枪、自动手枪和转轮枪。具有短小轻便、便于携带、开火突然等特点,军队主要装备指挥员和特种兵等,用以杀伤近距离的有生目标。地方警察配备手枪主要作用是威慑,在维护治安时使用手枪具有足够的杀伤力和威慑力。
在整个枪械家族中,手枪最为短小,但其价值和优势也正在这个“小”上;便于携带和隐藏,使用灵活方便,能够突然开火,适用于近战和自卫。
自卫手枪主要用于个人自卫。自动方式大多数采用枪机后座和枪管短后座式,采用弹匣供弹、弹匣通常在握把内,容弹量多为6~15发,口径在5.45~11.43mm,半自动步枪射击战斗射速为25~40发/min。
战斗手枪也称冲锋手枪,它的威力大,射程为100~150m,火力较强,可单发射击也可连发射击,必要时能附加枪盒或枪托抵肩射击,战斗射速高达100发/min以上。
特种手枪,主要用于执行特殊任务,主要有微声手枪、匕首枪,以及各种隐形枪。转轮枪(属于自卫手枪),它的转轮上有5~6个既可做弹膛又可做弹仓的弹巢,枪弹装于巢中。射击时,转轮旋转,枪弹逐发对正枪管。转轮手枪在装弹时,转轮向左摆出,所以,又称M629C左轮手枪。
自20世纪初以来,虽然转轮手枪在一些国家仍在使用,因自动手枪更换弹匣迅速所以世界各国多数采用自动手枪。
步枪
步枪是单兵使用的抵肩射击的长管枪械。步枪是步兵的基本装备,也是当今世界上各国军队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武器。它以发射枪弹杀伤有生目标,有效射程一般为400m。有时也可用刺刀、枪托进行格斗。很多现代步枪还可发射枪榴弹,用以杀伤有生目标或射击轻型装甲目标。
步枪按装填方式分为非自动装填步枪和自动装填步枪。自动装填步枪又分为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现代步枪多为自动步枪。自动步枪是指首发后能靠发射药燃气能量完成自动装弹入膛,并能连发射击的步枪。步枪按作战用途分为普通步枪、突击步枪、狙击步枪。现代自动步枪多为突击步枪。步枪按装备对象分为军用步枪、警用步枪、运动步枪等。
冲锋枪
冲锋枪是指可双手操持、抵肩使用,发射手枪弹或低威力、小口径枪弹的轻型全自动枪械。在英语中称SubmachineGu,意为亚机关枪或小机枪。其特点是:比步枪短小轻便携弹量大,弹匣容量大,火力猛,能以密集火力射击200m内的有生目标,适合在丛林战巷战中使用。冲锋枪的自动方式多采用枪机后座式,可实施单发和连发射击,冲锋枪的枪托一般可伸缩和折叠。有代表性的冲锋枪有:德国的MP5冲锋枪、MP7;比利时P90冲锋枪;中国的85式、05式;美国的M3;以色列的“乌齐”;俄罗斯的AKS74式冲锋枪等。
微声冲锋枪,具有微声、微光、微烟的性能,是侦察兵装备使用的轻武器。
机枪
机枪是最早发明投入实战的自动武器。在所有的枪械中,它火力最猛、射程最远、威力最大,是名副其实的“枪中之王”。机枪亦是指配有枪架或枪座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分为轻机枪、重机枪和高射机枪。机枪是步兵分队主要自动火器之一,主要用于较远距离上歼灭敌有生目标,压制敌火力点,毁伤地面或低空薄壁装甲目标,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是步兵分队的主要装备,也是坦克、步兵战车、装甲运输车、各种火力突击车、飞机和舰艇的辅助武器。
轻机关枪是一种配有两脚架、重量较轻的机枪。主要用于杀伤1000m内的集群有生目标,压制敌火力点。重机枪是一种配有稳定枪架、重量较大的机枪。主要用于杀伤1000m内的集群有生目标,压制敌火力点,射击轻型装甲目标和低空目标。
高射机枪是指主要用于射击空中目标的机枪,作战中也可用于射击地面轻型装甲目标和压制敌火力点。主要包括便携式单管高射机枪和牵引式多管高射机枪。一般采用三脚枪架、牵引枪架或装于装甲车辆、舰艇等载体的枪座上。
火箭发射器
火箭发射器是发射小型火箭弹的轻武器。分为单兵和班使用的火箭发射器,如40mmRPG7火箭炮、120mm 反坦克火箭等。主要用于摧毁近距离上的装甲目标、坚固工事和杀伤敌有生目标。
榴弹发射器
榴弹发射器是指单兵或班组使用,发射小型榴弹的轻武器。是步兵分队的伴随支援武器。可用于填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杀伤较远距离暴露或遮蔽物后的有生目标,也可打击轻装甲目标。按射击方式或自动化程度,榴弹发射器可分为:专用肩射式又称榴弹枪,如美国的M79型;枪挂式,如美国的M203型,它装在M16A1、M16A2步枪上;半自动步枪式,如南非的MG1型;全自动式,如美国MK19型,中国的W87型等。
轻型导弹
轻型导弹是指伴随步兵分队行动,主要用于打击装甲目标和低空、超低空飞行器的导弹。如轻型反坦克导弹和便携式地空导弹等。
基本组成
轻武器主要由枪管、机匣、枪托、护木、握把、提把等部件,以及完成射击动作所需的机构、专用装置和机构等组成。完成射击动作应包含以下基本机构:
1、闭锁机构:发射时关闭弹膛,承受发射药燃气压力并防止其后逸的机构。
2、退壳机构:射击后抽出膛内弹壳并抛出枪械之外的机构。
3、供弹机构:依次将枪弹送入弹膛的机构。
4、击发机构:打击枪弹底火使其发火的机构。
5、发射机构:控制击发机构以实现发射的机构。
专用装置包括膛口装置、导气装置、复进装置、缓冲装置、瞄准装置(包括由准星带照门的表尺组成的机械瞄具,以及各种类型的白光、红外、微光、热成像瞄准镜及观察仪等)。专用机构包括保险机构、加速机构、减速机构等。对于各种机关枪和自动榴弹发射器,还包括枪架(两脚架或三脚架)或枪座(如果武器配置于飞机、舰船及战车上,则枪架改称枪座)。为提高作战效能,某些轻武器还配有简易火控系统(包括激光测距机、弹道计算机、摄像机、直瞄式光学装置等)。
特点
轻武器装备的主要特点如下:
1、质量轻,体积小,可由单兵或小组携行作战。
2、能单独使用,配备设备少,后勤保障简单。
3、使用方便,开火迅速,火力密度大。
主要作用
现代战争是武器装备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而轻武器是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说以隐形飞机、巡航导弹为代表的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是高技术战争体系对抗中的第一层次,以主战坦克、自行火炮为代表的地面重型武器是第二层次,那么轻武器则是体系对抗中的第三层次,是高技术战争武器装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个层次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不可替代。
轻武器作为高技术战争武器装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机动性强、反应迅速、适应性强、便于保障等特点,这是其他武器无法替代的。它不仅是步兵突击火力系统的最后个层次,也是三军侦察、指挥与控制系统、支援系统和保障系统的主要自卫手段,是警察地方武装和边防部队的主要装备,也是军队应急机动部队的重要装备。
轻武器主要用于在近距离(2500m内)杀伤或压制暴露的有生目标,击毁轻型坦克及装甲目标,压制敌火力点和破坏敌军事设施,实施爆破、纵火、发烟、照明以及对付低空目标等战术任务。
轻武器具有其他武器不可替代的战术功能。在地面攻防战斗中,轻武器的主要作用如下:
1、在进攻战斗中,实施近距离火力突击和支援近距离步兵突击。
2、在防御战斗中,在较远距离上狙击或压制进攻之敌,在近距离内遏制和粉碎敌步兵的冲击。
3、在特种环境中(丛林、山岳、城镇等)作战使用,巩固和扩大战果。
4、在反装甲的梯次火力配系中,步兵使用的火箭发射器、无后坐力发射器以及破甲枪榴弹和反坦克手榴弹是近距离的火力骨干。
5、毁伤低空飞行目标(如直升机等),杀伤降落中的伞兵。
6、在游击作战、警戒、巡逻和自卫时,是必备武器。
发展趋势
随着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步兵轻武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特点。
一、突击步枪将继续在结构和性能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
先进战斗步枪、轻型步冲合一枪、新卡宾枪、单兵自卫枪、步枪轻机枪合一的新型单兵战斗武器已经出现。步枪和轻机枪组合而成的班用枪族将进一步得到广泛应用。步榴合一,即自动步枪和榴弹机枪通过设计合二为一的武器将进一步发展,使武器既有自动步枪精确点杀伤的能力,又有榴弹发射器的面杀伤能力;既能以低伸弹道杀伤暴露的有生目标,又能用弯曲弹道消灭遮蔽物后的目标;既能杀伤有生目标,又具备摧毁轻装甲目标武装直升机或野战工事等能力,从而使单兵独立作战的能力大大提高。世界十大特种部队使用的轻型单兵武器将有较大发展。
二、班组支援武器将向车载化和系统轻量化两极发展
班组支援武器主要包括机枪和自动榴弹发射器等。作为远距离速射武器,总的发展趋势是普通口径的通用机枪或中国重机枪的地面野战使用趋于减少,这类武器主要装在运载工具上,作为车、机、艇载武器单独使用或作为并列武器(与主炮同轴)使用。地面使用和车载、机载大口径机枪将继续得到发展,并将进一步减轻重量、增加弹药品种,开发轻便高效火控系统,加大射程,提高射速,有效地增大命中区域面积、火力密度和射击精度。步兵携行的重机枪和榴弹机枪系统轻量化是大势所趋。通过大量采用新材料、新设计、新工艺,有效地减轻武器系统的重量,使步兵班、组有了自己的伴随支援火器。美国的理想班组支援武器就是这种武器的雏形,中国的12.7mm 重机枪在系统轻量化方面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
三、自卫武器更强调轻、小,火力猛烈
自卫武器是战士们护身的最基本武器,除配备战斗武器的步兵之外的所有战斗人员包括炮兵、工程兵、化学兵、通信兵、飞行员、水手等,这种武器由于通常用于近距离自卫和仓促作战,因此,不要求使用高级的弹药和火控装置,但必须轻、小,火力猛烈,射程在100m或更远,可单手握持发射,射击可控性好,弹头杀伤力大。性能先进的单兵自卫武器可能取代自卫手枪、战斗手枪、轻型冲锋枪、短突击步枪等。
四、狙击武器向大口径化及反器材方向发展
狙击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和牵制特殊的具有高价值的点目标,还用来摧毁敌方观察、搜索、指挥等重要器材,打击装甲输送车、直升机,摧毁油库、弹药库等目标。从目前的资料判断,一是大口径倾向明显。未来狙击步枪口径一般在7.62~20mm之间,加上高精度弹药和高性能观瞄器材,使狙击作用更加有效。二是趋向加大射程、使用更大威力的弹药和提高射击精度。三是反器材化倾向明显。既可发射普通动能弹,也可发射燃烧弹、爆炸弹、穿甲弹等其他多种枪弹,重点用以摧毁重要器材。如口径12.7mm的美国巴雷特M99狙击步枪是目前世界上性能较先进的大口径狙击步枪,其反器材作用十分明显。
五、反装甲武器将实现攻坚与反装甲一体化
火箭筒由于其轻便、小巧、廉价、威力大,作为步兵反坦克、反装甲武器,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但目前的火箭筒从技术角度看,常规成形装药反坦克战斗部的适应范围非常有限,其杀伤效应主要取决于在狭小且完全密封的空间内引起的超压(如装甲车内2~3m的作战空间)。从理论上讲,步兵反坦克武器能使其成形装药射流穿透不太厚的混凝土,但其后效却不足以使掩体内的人员丧失战斗力。
参考资料 >
Small Arms and Light Weapons .ipb.org/small-arms-and-light-weapons.202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