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府是朱元璋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朱桂改封为代王后就藩后所建的王府,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大同古城内东北角,因其面积几乎是北京故宫的四分之一,建筑布局与故宫也大同小异,所以也被誉为“小故宫”。
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十八日,朱桂出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朱桂被封为豫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封豫王朱桂为代王,坐镇大同,以加强对大同一线的防卫力量。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二十五日,代王朱桂到达大同就藩,他进驻大同稍作休整后,便开始大规模兴建王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代王府竣工,历时五年建成。先后有11位赵代王嘉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代王府毁于大火,仅九龙壁幸存。顺治六年(1649年),代王府彻底消亡,共经历了252年的时间。2011年3月,作为名城复兴的重点工程之一,大同市恢复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面启动。2019年6月,代王府完成复建。2023年7月31日,代王府景区恢复对外开放。2024年12月12日,代王府景区被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代王府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在辽、金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其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四周有高大的围墙,四面各辟一门,占地面积达175950平方米,南北长690米,东西宽260米。代王府以三大殿为中心,有大小宫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间。代王府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是代王处理政事和举行大典的地方,主要有承运殿、圜殿、存心殿三大殿。代王府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叫崇信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长春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三所和西三所,是代王与代王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历史沿革
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移民屯边的措施;同时在军事上建立卫所制,以抵御元蒙侵扰。作为九边重镇之一“大同镇”,派大将镇守,并修筑大同古城;还在大同镇周边布置了13个卫所,部署了大量的军事力量,最多时士兵人数达到十余万,军事上起着屏藩京师的作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度,把皇子封藩全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封豫王朱桂为代王,坐镇大同,以加强对大同一线的防卫力量,同时监督大同镇、府的军、政、财务。代王实际上成了大同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和指挥者,他上马管军,下马管臣,代皇帝行使职权。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二十五日,代王朱桂到达大同就藩,并上表以谢皇恩。他进驻大同稍作休整后,便带领随从依靠当地百姓和富户人家大规模兴建王府。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代王府竣工,历时五年建成。
正统十一年(1446年)十二月十二日,代王朱桂亡故,谥号“代简王”。其一生共生育儿子11人,其长子逊端袭封代王位,余下十子均封为郡王。其宗室从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至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延续了252年,传11辈。在这些人群中,国家必须为承袭王位的法定继承人盖造殿宇,安排房屋供其居住生活;而且地方政府还要为王子王孙兴建王府,天顺三年都察院左金都御史王俭奏折中就有:“今大同市城中见有代府十三府,将军、仪司宾宅第三十余处,仍有十一所未完。”导致公私耗竭,军民困惫,民不聊生。先后有11位赵代王嘉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代王府毁于大火,仅九龙壁幸存。顺治六年(1649年),代王府彻底消亡,共经历了252年的时间。2011年3月,作为名城复兴的重点工程之一,大同市恢复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面启动;2015年9月,代王府中轴线建筑群的复建工程进入收尾阶段。2019年6月,代王府完成复建。2023年7月31日,代王府景区恢复对外开放。2024年12月12日,代王府景区被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确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气候
代王府所处地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昼夜温差大。
地形地貌
代王府所处地区地势西北略高,东南稍低,区内无高山丘陵,基本为平原地带,西北东三面环山。
建筑布局
代王府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王府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在辽、金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南北长690米,东西宽260米。代王府以三大殿为中心,有大小宫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间,代王府的占地,相当于今天的皇城街、窨子巷、东华门、正殿街、钱局巷、广盛巷、后宰门,包括过去的西华门、聚宝巷、聚财巷等街巷。占地面积达175950平方米。后来的东华门、西华门、皇城口(人市)、后宰门,正是当时王城(代王府)四门的遗址。
代王府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四周有高大的围墙,四面各辟一门。整个建筑沿三条轴线铺开。中轴线上,前有九龙壁隔和阳街,进裕门依次为端礼门(正门)、承运门、承运殿、崇信门、存心殿、长春宫,广智门(后门);东边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广赡仓、长春宫、望亲楼、清暑殿、聂氏宗祠、燕居之殿、后殿等;西边轴线进入戟门,左有社稷坛,又有风云雷雨山川坛,接着进入大成之殿(左右均有配殿),过穿廓为谨德殿及后殿等。府内还设有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宝锁、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仪卫司等,另有掌理府事的长史司设在帅府之西。府中还建有许多牌坊,其中门东面有“钦承上命世守代邦坊”;门西面有“天潢宗帝室亲潘坊”,牌坊高大雄伟,显示了王府的威严。整个建筑廓庑联结,屋宇错落,前堂后寝,两厢配房,是一组完整的王城府邸。
代王府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呈现出庄严、肃穆的分为,以象征藩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自成院落。
主要建筑
外朝
外朝是代王处理政事和举行大典的地方,主要有承运殿、圜殿、存心殿三大殿。其中承运殿为代王府正殿,是代王府诸殿中面积较大的一座建筑。藩王即位、大婚、册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
内廷
代王府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大门叫崇信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长春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三所和西三所,是代王与代王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棂星门
棂星门是代王府的第一道门,面阔七间,为明代官式六柱七间乌头门式琉璃牌坊门,占地面积约230平方米。棂星门是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后修建的,象征祭孔如同尊天。
大同九龙壁
大同九龙壁,建于明代洪武末年,为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前的照壁。是中国现存建筑历史较悠久、建筑面积较庞大、较富艺术魅力的一座九龙壁,堪称中国九龙壁之首。九龙壁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花尾榛鸡。两侧为日月图案。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龙的间隙由山石、水草图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壁顶覆盖琉璃瓦,顶下由琉璃斗拱支撑。壁底为须弥座,高2.09米,敦实富丽,上雕41组二龙戏珠图案。腰部由75块琉璃砖组成浮雕,有牛、马、羊、狗、鹿、兔等多种动物形象。 1965年,大同九龙壁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大同九龙壁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裕门
裕门面阔五间,进深六椽,重檐歇山顶,占地面积约123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16平方米。
端礼门
端礼门又称端门,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占地面积约82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78平方米。端礼门是礼仪重地,是存放仪仗用品的地方。
承运门
承运门,面阔五间,进深三椽,单檐庑殿顶,占地面积约107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96平方米。王府中“承运”之名与明初首都南京宫城中之“皇极殿”的命名相互呼应,以“奉天承运”之意昭喻着朱明天下的长治久安。
承运殿
承运殿坐落于青白石制石双层须弥座上,面阔九间,进深八椽,重檐庑殿顶,通高29.38米,整个大殿占地面积约399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45平方米。类似故宫的太和殿,承运殿是代王府内最重要的宫殿,主要在藩王继位大典、世子册立、册妃、奉接圣旨、迎接上官姓、冬至元旦及代王生辰等重大节日接见地方重臣等重要庆典时才启用,这座大殿更强调的是王府的礼制等级,实用效率其实并不高。
崇信门
崇信门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占地面积约91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2平方米,是代王府前朝区、后寝区的分界。
存心殿
存心殿面阔七间,进深四椽,单檐庑殿顶,占地面积约155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25平方米。位于后寝区中轴,是代王平时办公议事、出席大典前后准备与休息、接见比较亲近人员的地方,是王府内使用频率最高的殿堂之一。
长春宫
长春宫面阔七间,进深六椽,重檐歇山顶,占地面积约188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23平方米。它是王府最后一座大殿,是每年除夕、元宵节代王赐宴本宗郡王及地方官员的场所。
玄真观
玄真观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台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台基上建筑为清代顺治增筑,是在代王府广智门旧址上新建的一座道观。现存的玄真观坐北朝南,东西长25.39米、南北宽15.76米,建筑在广智门砖券门洞台基之上。台基北侧门洞上现存宽1.98米,高1.18米砖雕门额一幅,内书阳刻“广智门”三字。《明太祖实录》记载:“王城四门,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市,南曰端礼,北曰广智”; 与明正德《大同府志》“代王府图”中的广智门图示极为一致。现存台基应是明代早期建筑遗构。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梁架为前单步梁对后五架梁通檐用三柱,前一间为敞廊,前歇山后悬山筒板布瓦顶。东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椽,单坡硬山筒板布瓦顶。玄真观台基为明代遗构,其上正殿为清代建筑,代王府广智门其地域特征明显,是见证府城历史发展的实例,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开发与保护
2013年,大同市将代王府列入名城复兴重点工程之一,以《大同府志》等历史文献为依据,参考明代王府建筑形制,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王都营建原则建造。在复建过程中,以文物九龙壁为照壁,采用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安全、美观和耐用。代王府在复建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现代游客的游览体验,增加了许多互动性和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逐渐形成以中轴线、西侧商业街、东侧商业街为主体的代王府文化旅游区。作为文化旅游区的核心,代王府中轴线主要承载着旅游核心业态,在业态布局上,采取“演+展+创”组合模式,打造出一个游客可以边走边看、边走边互动的行进式沉浸体验演艺项目。代王府也成为了一个集历史文化、旅游观光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所获荣誉
相关文化
文化活动
2018年7月18日,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大同市人民政府、成龙国际集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在山西大同市的代王府开幕。2024年7月13日,大同市代王府甲胄文化节盛大启幕。除了常规的“天下大同”系列和“大明风华”系列演艺外,代王府还会上演新增的“铁血甲胄”系列演艺。
2025年10月4日,山西省大同古城代王府景区上空80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一场以“庆祖国华诞、展大同风采、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欢乐”为主题的科技光影秀拉开帷幕。当晚8时30分,无人机矩阵在夜空中展开梦幻演绎。从五星红旗到东风5C,多元国庆元素的变化瞬间点燃现场氛围;从云冈石窟到低空热气球,大同市特色元素轮番呈现。
历史人物
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生母为惠妃郭氏,是郭子兴之女。朱桂洪武七年七月十八日生,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一封为豫王,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改封代王,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就籓大同。正统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薨。在位六十九年,享年七十二。葬采掠山。谥简。王妃为花蕊夫人,中山武宁王徐达次女,朱棣仁孝文皇后之妹,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初四日册封,宣德二年五月十七日薨,合葬采掠山。
赵代王嘉的嫡长子朱逊煓,还没来得及继承代王王位就去世了,朝廷追赠他谥号 “悼戾”。朱逊煓的孙子隐王朱仕壥继承了代王爵位,天顺七年去世。朱仕壥的儿子惠王朱成炼接着继承爵位,弘治二年去世。朱成炼的儿子朱聪沫,起初被封为武邑王,因为放纵饮酒被革除爵位。后来,在为惠王(朱成炼)守丧期间,他更加荒淫酗酒,被废为平民,迁居到太原市。过了很久,惠王妃为他上书申诉,朝廷恢复了他武邑王的封号,他去世后,被追赠谥号 “思王”。朱聪沫的儿子姬囏朱俊杖继承了代王爵位,嘉靖六年去世。朱俊杖的儿子昭王朱充耀继承爵位,嘉靖二十六年,朱充耀去世。朱充耀的儿子恭王朱廷埼继承爵位,万历元年,朱廷埼去世。朱廷埼的儿子定王朱鼐铉继承爵位,万历二十二年去世。朱鼐铉没有儿子,他的弟弟新宁王朱鼐钧继承了代王爵位,朱鼐钧去世后,他的儿子姬钊朱鼎渭继承爵位,崇祯二年去世。代王爵位再传到朱鼎渭的孙子朱传(火齐)时,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大同,朱传(火齐)全家都被杀害。
考古研究
1998年,大同市旧城改造时,在大北街原代王府范围的中轴线西侧,挖地基时发现了大量建筑构件,主要包括琉璃瓦片、砖、柱础和鸱吻。建设单位挖沟时使用大型机械,挖出的鸱吻因此碎裂。该鸱吻残高 160厘米、残宽80厘米、瓷胎残厚12厘米,外表有琉璃层。碎裂鸱吻的出土地点位于正殿街西侧,极有可能是原来 “承运殿” 的位置。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烧成灰烬的粗木椽檩残迹。当时受多种因素限制,没能对该处遗迹进行全面清理发掘。
2004年,相关考古人员在代王府东南侧配合施工单位作业时,搞了面积300平方米的探方,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的明代建筑物构件和残片甚多,尤其以琉璃瓦和砖为众。在北侧灰坑中有不规则的粗木燃烧后形成的炭灰清晰可辨,经过测量其直径约为1米左右。在后来的皇城街城市管道改造和小型工程作业过程中,又在在九龙壁正北侧也陆续见到过挖出的被燃烧过的木料炭灰土。赵代王嘉朱桂后代的基葬,葬型均为大型砖室墓。墓葬全部按照主人生前的住宅布局和建筑风格砌制。墓顶外檐柱廊与斗棋,以及浮绘雕刻可以看出墓葬的平面布局。木梁柱屋架,四阿式九脊屋顶、鸱吻、筒瓦等基本都是明代流行的建筑形式。墓碑,碑文详尽地介绍了明代代王后裔每一辈份的具体官职、功绩、王孙人数等。所出土的墓葬均被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盗墓者盗掘一空。
截至2010年,遗存的代王府院墙位于大同市仁和美街,现残存墙体东西长约50余米,高约4米,厚度约1.5米,夯层为20厘米。从夯层分析,完全符合明代的特点。由于大同古城的城市地面高度从解放初期到如今,已经提高了有2米之多,显然代王府院墙原来的高度应该在6米以上。经探铲探查,东西两侧仍有府墙的基础延长,由于受地面现存建筑阻挡,无法续探。
相关争议
建设时间
明正德十年刻印的《大同府志》记载:“代王府在大同府城内东,洪武二十五年以辽、金西京国子监改建。”而清代乾隆版《大同府志》又载:“辽西京国子监在府城阳和街,明洪武八年建府学于此,二十九年改为代府,武宗幸大同,尝驻辟焉。”按两朝府志记,代王府是在辽、金国子监的原址上改建,但建筑时间一为洪武二十五年,是公元1932年;一为洪武二十九年,即公元1396年,相差四年之久。按照“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的原则判断,明代《大同府志》距洪武年间的时间最近,应该是准确的。
代王府被毁
按清乾隆《大同府》九龙壁条下有“赵代王嘉府,崇祯末毁于兵火”的记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入大同后,代王王府便与朱家后代同归于尽。考《云中郡志逆变》记载:“崇祯十七年甲申春,闯难陡发,伪兵西来,二月二十九日镇城主将迎降,在城内留住六日,杀明宗室殆尽。”大同总兵姜瓖在大顺起义军兵临城下时,开门迎闯王入城,代府被攻,最后一位代王被杀。大顺军队驻代王府休整六日后,继续向北京进发,大同地区留下了以张天琳为首的军队一万余人,在此后的两月里对朱传琦等明朝宗室“杀戮凶暴”,代府内二百余口家属被全部杀,同时又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全部没收。这段记载却与掌握的考古资料相吻合。从“传“字辈后,在大同及周边地区再未见到朱家的坟墓、墓志和碑文。大同代王府也就是这个时候被焚,民间传说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光照红了整个大同古城,使一处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代王府变成一片废墟。综上所述,史籍中“崇祯末毁于兵火”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但是否完全被毁,仍值得考证。
张天琳、张黑脸在大同驻守的两个月间,因 “杀戮凶暴” 打击了大地主集团的利益,让姜瓖等边关地主集团成员感到恐慌。两个月后,爱新觉罗·多尔衮平定京师、李自成返回陕西省时,姜瓖趁机进入大同市,杀掉张天琳与张黑脸,向清廷递表投诚。清廷接纳姜瓖,并任命他为征西前将军。顺治五年(1648年),姜瓖反叛清代。清廷派遣重兵包围大同城,摄政王多尔衮亲自督战。由于大同城池坚固,清军围攻九个多月仍未攻克。1649年8月28日,姜瓖的部将杨震威等23人,设计将姜瓖及其兄长姜琳、弟弟姜有斩首,随后向清军投降。清廷在九月处理此事时,除杨震威等23人及其家属,还有600名士兵得以留存外,其余大同的官吏、士兵与百姓全被处死。同时,清廷将大同城垣拆去五尺,姜壤及其他将军的府衙等多处建筑被全部烧毁,地面也被掘至三尺深。清军进入大同市后实施屠城,代王府随之彻底沦为瓦砾废墟。
价值意义
代王府始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的亲王府邸。其占地面积远超清代的“恭亲王府”,它不仅是明代最大的王府建筑群,更是整个明朝边疆传奇的见证者。
代王府延续使用了近250多年,完整地记载了明王朝后裔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真实情况,对人们认识并解读代王府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积极意义考虑,一是代王府的建设与明代的藩王规制一样,在建筑布局和形制上完全沿用并完善了中国古建筑的中轴线理念,形成了建筑中心论;而且两侧双辅助线出现,既烘托了中心建筑的政治地位,又表现了主从关系,客观上体现了封建社会君臣的主仆关系的建筑理念和文化意识。二是代王府设在大同古城,有利于当时巩固边防,符合政治和军事斗争的需要;历代的代王以藩王的身份居住在此,在心理上会给军队保持一定的威慑力,有利于保持军队战斗力。三是代王府建设,为后人留下了在中国古建筑有着重要意义的九龙壁。从消极层面理解,代王府的建设,首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北魏、隋唐及辽金延续下来的大同古城原有的平面布局和里坊格局,由于其占地面积在辽金国子监及元代府学的基础上扩大数十倍,隔断了原有道路。就此意义上讲,代王府对大同古城的历史传承是一个缺憾;其次,建设代王府,将元代府学(包括孔子庙)迁址于云路坊对面的原来"云中驿"的位置,使元代的建筑群风貌受到了破坏。
参考资料 >
【文化中国行】大同:中国“小故宫”——代王府的沧桑巨变.微信公众平台.2025-08-06
文化中国行 | 东南邑:大同古城的“流量密码”.今日头条.2025-10-11
明代大同代王府.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2025-10-11
大同古城里藏着一座微缩版的“故宫”.大同市博物馆.2024-08-04
我在山西等你 | 徒步穿越大同古城中轴线.澎湃新闻.2025-09-06
大同代王府:边塞王府重现昔日盛景.百家号.2025-09-06
重要通知丨代王府开园公告.微信公众平台.2024-01-31
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确定6家旅游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公告.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2025-10-11
网易平城区.网易山西.2025-10-11
自然地理.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2025-10-11
“国宝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九龙壁.中国国情.2025-10-11
代王府复建紧锣密鼓.网易新闻.2025-10-11
玄真观(第五批省保).山西省文物局.2025-10-11
山西大同举办 “成龙动作电影周”.漯河晚报.2025-10-11
大同市代王府甲胄文化节启幕.同频道--黄河新闻网.2025-10-11
半小时仅移动百米,国庆长假大同古城游客真有“亿”点点多,景区上空8000架无人机上演科技光影盛宴.荆楚网.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