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英文名:HeFei Metropolitan Circle),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沿江长三角西端,是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长三角向中西部延伸的重要枢纽和西大门。合肥都市圈包括安徽省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市、芜湖市、马鞍山市、蚌埠市市、桐城市市(县级市)。截至2021年,合肥都市圈区域面积57000km²,占全省的40.6%;人口1350万,占全省的43.2%,其方言主要为江淮官话。
2006年,安徽省提出要形成省会经济圈。2007年年初,安徽省进一步确定“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2008年5月,安徽省政府颁布实施《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2009年8月,安徽省正式将“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同时把淮南市和桐城市纳入经济圈范畴。2011年8月,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和定远县县。2013年底,滁州市加入合肥经济圈。2016年5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合肥都市圈纳入。2016年12月,合肥经济圈升级为合肥都市圈。2019年9月,蚌埠市加入合肥都市圈。2025年9月,国务院同意《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2024年,合肥都市圈实现生产总值1.66万亿元,占全省32.8%。圈内拥有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芜湖港、蚌埠港、合肥港等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网络覆盖主要城市,形成“一小时通勤圈”。合肥都市圈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四大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汇聚江淮、比亚迪等8家整车企业及1200余家配套企业,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前列。
历史沿革
2006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合肥市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2007年年初,安徽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进一步确定“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市、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同年11月2日,淮南市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首次提出并阐述“合淮同城化”,该战略提出后,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合肥市主要领导的呼应和淮南广大市民的支持拥护。
2007年12月26日,淮南市党政代表团考察合肥,两市正式签订《合肥市与淮南市加强区域合作的框架协议》。12月27日,《淮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出这次考察活动的新闻报道《第一次握手——记淮南市党政代表团考察合肥》,引发反响。2008年5月,安徽省政府颁布实施《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
2008年5月,安徽省政府颁布实施《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5年)》。同年12月1日,合肥市党政代表团到淮南市考察访问,共商合作大计,“合淮同城化”也正式列入《省会经济圈规划纲要》。12月2日,《淮南日报》头版头条刊出这次回访考察活动的新闻报道《第二次握手——记合肥市党政代表团考察淮南》,再次引发反响。
2009年8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将“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同时把淮南市和桐城市市纳入经济圈范畴。2011年8月,因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定远县加入,合肥市经济圈的范围发生变化,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和定远县。2013年底,合肥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研究决定,同意滁州市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
2016年2月,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努力成为全省核心增长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同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合肥都市圈纳入,标志着合肥都市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16年12月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明确合肥市经济圈升级为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市、马鞍山市,要求完善都市圈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合肥都市圈,形成区域增长新引擎。2019年9月5日,蚌埠市市加入合肥都市圈。
2025年9月11日,国务院同意自即日起2年内开展合肥都市圈等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原则同意《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战略定位
合肥都市圈的战略定位为:构建以合肥为中心,安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都市圈。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软件、量子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电子专用设备、数字音视频等为重点,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型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于2024年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函复并由安徽省政府审定实施,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上海市、南京、杭州市、合肥、苏锡常、宁波市五大都市圈空间格局完成了体系化拼图。新形势下,基于都市圈作为增长极板块的质性,合肥市都市圈进阶发展将成为“十五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和安徽发展的战略重点。
发展分析与推进
发展规律
都市圈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所谓城市化,即社会形态从农村主导转向城市主导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演进阶段:
从国内实践经验来看,衡量都市圈统筹协作、功能互补及协调发展的水平与质量,通常可从六个维度展开:
由此可见,若能遵循都市圈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上述六个维度精准发力,合肥市都市圈的发展形态与结构将逐步完善:圈内城市在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融合条件会不断成熟,通过相互融合、互动互利实现共同发展;依托存量资源撬动增量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凭借功能互补、相互依托优化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最终形成辐射力、扩散力与竞争力突出的增长极板块。
定位认知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安徽需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与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的优势,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方面持续发力,力求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美好安徽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安徽篇章。
2025年6月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人座谈会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长三角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需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科技协同创新,共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高层次协同开放水平,加快建设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持续深化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加快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安徽省区域经济的核心板块,合肥都市圈肩负三重使命:既要与长三角其他都市圈一道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也要成为长三角加快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要支撑,更要在安徽持续打造“三地一区”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在这一战略大局下,合肥都市圈需重点发挥自身在科技创新策源、现代产业集聚、内陆开放高地、国内大市场枢纽,以及作为长三角联动中部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门户的比较优势,以更积极的作为彰显在区域发展中的大局担当。
分圈层分阶段推进
在长三角都市圈体系中,合肥都市圈仍属于后发板块,不仅存在单一核心与圈内其他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显著特征,其整体向高能级跃升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因此,需在深度融入全国发展大局的基础上,遵循都市圈结构演进规律,按圈层、分阶段推进建设与发展。
其一,需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固化思维。都市圈的本质是经济空间联系的集合,而非行政区域的划分,不能以行政区概念界定都市圈,更不能将都市圈范围视为封闭固化的边界。纵观长三角其他都市圈,上海市都市圈涵盖上海及苏浙两省部分城市,南京都市圈包含苏皖两省8个城市,均突破了行政区限制;再如G60科创走廊,亦是依据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空间联系需求,跨越沪浙皖苏四地行政区划布局而成。即便在合肥市都市圈内,六安市与上海的对口合作,同样属于跨行政区的空间联动。由此可见,推进合肥都市圈发展不必局限于既定书面范围,而应秉持开放视野与开拓精神,根据经济空间联系的实际需求延伸合作触角,深化区域协同联动。
其二,合肥都市圈“单一核心-外围区域”的发展结构尤为突出,这一不均衡特征决定了其难以在短期内复制发达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模式。基于这一结构特点,合肥都市圈需采取分圈层、分阶段的发展路径:结合空间距离、人口与经济密度等关键因素及现实条件,规划“同城化先行层”与“深化联动层”,同时布局建设都市圈若干支点区域。在分圈层发展过程中,需树立短期、中期、长期渐进衔接的理念,明确总体及各圈层的阶段性目标与重点任务,稳步推进、扎实落地。
其三,要充分把握当代科技产业跨区域合作与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高效利用圈内圈外两种资源、两大空间。合肥都市圈需进一步拓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广度与深度,主动对接区域内高水平科技协同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建、高层次协同开放等发展格局,尤其要在细分领域科技创新、细分行业产业创新、区域消费中心升级等方面集中发力,既要加密圈内城市间的协同互动,也要拓展与圈外区域的合作维度。当前,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在科创共同体共建、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开放枢纽与节点打造、消费中心建设等领域,不断涌现新形式、新平台、新载体与新模式,圈内圈外协同合作的机制也在持续创新,这些经验做法值得合肥市都市圈及各成员市、县(区)借鉴,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运用。区域一体化与都市圈一体化的核心,在于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经济活动组织方式及运行治理机制的“一致性”。当合肥都市圈在这些关键领域达到长三角先进都市圈的同等水平时,便能实现高能级进阶,成为全国发展大局及长三角城市群中强劲且活跃的增长极板块。
发展规划
发展目标
根据《规划》,到2031年,合肥都市圈将形成“一区、五轴、三带、多组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体系,远景由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发展。
具体规划
由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三大城市中心城区以及环巢湖市等组成的城镇密集区,成为聚合合肥都市圈区域发展的“心脏”;而东西向合巢芜发展轴、合巢马发展轴,实现交通一体化,全面优化该区域高铁、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互联互通,与长三角核心区域无缝对接,三市打造国家级新区及合芜马自贸区。
扩容目标
交通一体化的目标是:以城际快速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强化运输组织与管理,全面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出行的快捷便利性,加快形成合肥市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与“1小时生活圈”,构建交通网络化的现代交通体系。《规划》中拟定的近期重大行动计划包含:打造合芜马都市区、融入长三角、推进滨湖滨江等地区综合开发、实现交通一体化、发展环巢湖都市生态旅游等。
发展举措
合肥都市圈加快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需要做以下举措:
一是完善机制和规划体系。建立完善都市圈党政领导高层会商和互访制度,不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和企业家联谊会;编制完成1个总体规划和工业、环保等体系6个专项规划及多个双边合作规划。
二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中国国航货运量稳步提升;商合杭、合安高速铁路加快建设,庐铜铁路开通客运业务,巢马城际铁路进入实施阶段;滁淮高速(合肥段)建成通车,合宁、合芜、合肥—安庆高速公路扩容工程加快建设;合肥港至芜湖港“港航巴士”开通。
三是提升产业分工协作水平。开展“农超对接”“农市对接”活动,联合打造精品休闲农业点和乡村旅游线路;加快构建合六、合淮等产业带,汽车、家电、电子信息等领域产业链协作不断加深;成立都市圈旅游营销联盟,延伸“徽采商城”服务半径,稳步推进寿县-蜀山、高新-霍邱县等园区合作。
四是加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对大别山水库群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联合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圈内秸秆联合禁烧;共同治理机动车污染,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五是推进要素资源一体化配置。公共服务平台互通互联,优化资源要素在圈内配置;建立圈内就业用工信息库,不定期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和校企对接合作活动;互派干部挂职锻炼,为圈内市县举办各类专题班培训干部逾千人次。
六是深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成立都市圈疾控预防控制协作组织,推动公积金异地互认和转移接续,推进社保一体化,实现医保异地结算。
行政区划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和桐城市。
旅游景点
合肥
合肥市李鸿章故居陈列馆是以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故居为依托建立的博物馆,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李鸿章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代表性晚清江淮民居建筑,布局整齐,雕梁画栋。李氏兄弟6人聚族而居,家族住宅覆盖了合肥繁华的淮河路中段半边街,时称“李府半爿街”,现存仅为其中一部。故居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福寿堂)、走马楼(小姐楼),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中厅是整体建筑中规格最高部分,走马楼为上下两层回型木雕楼,造型精致,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内部木雕技法流畅,是安徽省北派木雕的代表。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是国内唯一以李鸿章和淮军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是合肥市的名片。陈列馆重点打造精品展览,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各类陈列展览精品奖项。现陈列有《近代洋务自强之路——晚清重臣李鸿章》《李鸿章墨宝》《李鸿章与招商局》及《淮军与近代国防》等展览,通过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全面客观介绍李鸿章“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的一生。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安徽“服务名牌”、国家、省、市讲解大赛等重大奖项。
蜀山区由火山喷发而成,是合肥城区唯一的一座大山,海拔284米,这里以古火山遗迹和自然风光为胜,满山遍野都是苍松翠柏和奇花异草。风景区拥有约0.8平方千米的苗木花卉基地以及合肥野生动物园(4A级旅游区)。
包公园是环城公园的一部分,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建。整个包公园为开放式布局,占地约为0.3平方千米,建有肇庆包公祠和包公墓、清风阁、包公纪念馆、功德广场等景点。
包公祠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由正殿东西两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及大片的碧水和园林组成。包公墓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孙遗骨所葬之地。清风阁不定期举办各剧种的包公戏曲演出,每天15:00还有编钟表演。浮庄坐落在包河东大岛上,其建筑博采苏、扬、徽派园林艺术的精华,依水就势而成。
合柴1972文创园,是中国首座由监狱I日址和柴油机厂打造的城市文化空间。园区以修旧如旧的表现手法确保原有建筑的完整性和艺术感。家电产业是合肥市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合柴1972“合肥家电故事馆”馆区内设有老家电故事馆、智能家电展示馆、未来家居体验馆以及创意家电集市。
三河古镇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穿其间而得名,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古镇,有着2500年的历史,享有“合肥周庄”“庐剧之乡”的美誉。
镇内,五里长街,河环水绕;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以水乡为特色,形成了江淮平原独有的古桥、古圩、古茶楼、古庙台、古战场等“八古”景观。水乡古镇特色体现在“水”和“古”这两个方面。镇上的三河古街保存有体现明清独特建筑风格的望月阁、英王府、万年台等。
在三河镇,不论男女都能做几个拿手好菜,“三河虾糊”“酥鸭元宝”“八宝酥鸡”等都是当地名菜,还有米饺、油香、油炸烧卖等名点。尤其是这里的土菜很有名。
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靠近巢北岸南淝河人湖口,是中国首个退耕还林并经生态修复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创了人工林成功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先河。
公园内有植物达281种,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系统,有杨属、水杉、多杆香樟、桑树、木芙蓉、藤蔓等植被组成,还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珙桐、银杏等珍贵树种,以及再力花、德国鸢尾、荷花等水生植物,是一个清新纯净的天然氧吧。
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从空中鸟瞰,如同一个鸟巢,因而得名。风景名胜区有姥山岛、中庙、四顶山、半汤温泉(因冷热两泉合流而得名)、银屏山仙人洞、紫微洞等诸多景点。
巢湖的清晨很美,夜景更美,旧时合肥市八景中就有“巢湖夜月”一景,尤以姥山月夜最为迷人。去姥山旅游可以吃到农家饭菜,这里的菜肴以湖鲜为主,都是渔家自己捕捞的,新鲜,价格也低。银屏山看花是集湖市延续千年的习俗,悬崖上“银屏奇花”几个大字,是秋冬季节分辨牡丹生长位置的标志。
八里河景区,微缩了“世界风光”,有希腊宙斯神庙、巴黎雄狮凯旋门、柏林众议院、荷兰风车、巴黎圣心教堂、北海白塔等景观。景区分为鸟语林、西区、东区,十二花岛明清苑五大景点。可行走栈桥、乘坐舟船放轻松,可欣赏明清古宅长知识。
寿县古城是楚文化的故乡,被称为“地下博物馆”,是游安徽的必去之地。这里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淝水之战”和柴荣夺寿州引发的赵匡胤闲南唐等战役就是发生在此地。寿县古城墙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保存完好的城墙之一。新建成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馆藏丰富,值得一看。
安徽省博物院是安徽省内唯一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博物馆,设有5个基本陈列馆,馆藏文物23万件,其中突出的有商周青铜器、楚国货币、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元代金银器、新安书画、徽州雕刻和古籍善本、徽州契约文书等。另有现代旅法女画家潘玉良的4000余件作品珍藏于此。安徽博物院现辟有新馆,有安徽文明史基本陈列以及4个特色专题陈列。
芜湖
赭山由大小两个山头构成,风景优美,是登高远眺,俯视江城的境地。目前赭山风景区主要包括赭山公园、广济寺、陆和村茶艺博物馆三个地方。赭山公园的景区有凝芳园、海棠园、杜鹃园、桂花山、梅花山和樱花山。赭山上的赭塔位于九华行宫--广济寺的后院,五层六角。它与舒天阁、翠明园、中山堂、刘希平墓、戴安澜墓等胜迹连成一片。
截至2023年,芜湖方特主题公园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题公园,总面积约125万平方米,由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方特水上乐园、方特东方神画四大主题区组成。
湾沚区广场整体上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广场中心处高达33米的青铜雕塑是以芜湖古名“鸠兹”鸟为原型设计而成的。这里是承载芜湖市文化历史内涵与文化品位的城市“客厅”。
马仁奇峰森林景区是芜湖市唯一的省级森林公园,风景奇特,素有“皖南张家界市,江滨小黄山”之称。整个景区由太阳山、月亮山两座山峰组成,两山既相对又相连有仙人摆渡、擎天柱、月亮洞、乌霞寺等景已开放马仁寺、楠木林、太阳山和月亮山等四大景区。
花海石林彝族自治县景区即西山省级风景名胜区是长三角地区石林分布面积最大的溶洞景观。区内有奇峰60余座,异石遍布各处。西山石景具袖珍性、盆景型特点。西山还是“牡丹之乡”。
蚌埠
公园由张公山和化陂湖组成,湖中有岛。关于张公山,流传着一个传说,明朝有个张姓战将,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晚年解甲归田,隐居在现在的张公山上。由于他经常出资济贫,在当地深受爱戴,于是,百姓尊称其为“张公”,张公山则因此得名。园内山水相映,景色秀丽。这里有蚌埠市标志性建筑——望淮塔,江南古典园林——园中园,淮河碑林——张公山碑廊以及游船码头、水榭长廊、月季园、动物园、儿童乐园等。
白乳泉位于怀远县城南郊,背依荆山,面临淮河,东和湖北禹王庙隔河相望,西与卞和洞为邻,周围层峦叠翠,芳草如茵,古榆参天,柏林似海,是天然佳境。白乳泉原名“白龟泉”,相传“唐正(贞)元中,(泉)随白龟流出”,故名。宋元祐七年(1092),苏轼游历到此,见泉水奇特,誉之为“天下第七泉”,并留下“荆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乱”、“龟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千古绝句。后人取其诗意,并因“泉水甘白如乳”,名之白乳泉。白乳泉景区内,有望淮楼、乳泉亭、东坡祠、吕祖殿、双烈祠、大禹雕像等景点20多处。
龙子湖是淮河支流在蚌埠市境内形成的山水景观。龙子河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曹山、雪华山、锥子山一带,因水面宽阔被辟为“龙子湖风景区”。传说朱元璋少时曾在此撑船,船篙落水化为龙,“龙子湖”因此得名。景区内有汤和墓、千年银杏树、栖宕寺遗址、渔趣苑、淮河风情园、水上乐园和龙子湖度假村等。
汤和墓是朱元璋开国元勋汤和的墓地。汤和与朱元璋既是同乡又是好友,元末随朱起义屡建战功,是明朝开国元勋,官至信国公,死后封东瓯襄武王。其墓室由砖石构筑,墓前有神道,有一座石碑、两匹石马,石马边立着牵马士,还有跪羊一对、坐狮一对;另外有两个石文臣、两个石护卫。这些石刻是明初石刻中的精品。汤和墓中最重要的发现是青花藤本牡丹纹兽耳罐,虽属于明初墓葬,但据分析应当属于元代产品,这件青花珍品已送至安徽博物馆。
沱湖湿地风景区是皖北最大的无污染淡水湖泊,也是沱湖蟹产地。沱湖10万亩水面烟波浩渺,5万亩湿地绿波荡漾。湖中有滩,滩中有水,水天相连,视野开阔,沿湖浅水菱藕连片,芦苇丛生;湖内渔帆点点,沙鸥成群,是许多珍稀鸟类越冬的迁徙地和停歇地。沱湖水产丰富,到沱湖游览的乐趣是品尝当地湖鲜,沱湖螃蟹闻名。传说朱元璋对沱湖蟹情有独钟,明洪武二年(1369)四月,朱元璋回凤阳县祭祖,还专程偕一批人到沱湖吃螃蟹,食后连声称赞“真乃天下第一美味!”
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是淮河干流上首个4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淮河中游,占地面积50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10公顷、水面390公顷,南接涂山,北邻淮北平原,自然景色优美。景区由28孔节制闸、12孔节制闸、老船闸、扩建船闸、水电站、分洪道和千亩湿地公园组成,具有防洪、灌溉、航运、水力发电、公路交通、旅游等综合功能,其中蚌埠闸建于1958年,1960年蓄水,由节制闸、船闸、水力发电站、分洪道组成,被誉为“千里蒙洼蓄洪区”。
马鞍山
采石矶位于翠螺山西麓临江处,高50米,有“千古一秀”美称,与岳阳的城陵矶、南京的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是历代兵家争夺之地。李白曾多次登矶写下《横江词》《牛渚矶》《夜泊牛渚怀古》等诗篇。
太白楼位于古镇采石西南1公里处,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三楼檐下“太白楼”匾额为郭沫若手笔。太白楼西侧是广济寺,观音阁是已毁的广济寺的仅剩建筑,内供观音菩萨像,阁前左侧有一口金乌井,是采石矶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物。
广济寺西有峨眉亭,建于北宋,有900多年历史。亭内有珍贵古碑,亭前方临江之处是联璧台,此石嵌在葱郁陡峭的绝壁上,民间传说李白在此跳江捉月,故又称“捉月台”或“舍身崖”。
青山李白墓位于市区东南20公里处的青山脚下。坐北朝南,枕山面水,沿公路旁石板小道,过小石桥,即可入李白墓园。厅内迎面耸立一尊2.47米汉白玉李白塑像。太白祠后为李白墓地,墓前嵌立一石碑,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
濮塘自然风景区位于马鞍山市市东郊大小茅山,距市区23公里。分为黄庄、剑湖和陵轩3个景区。黄庄景区位于东北部,主要特色是幽谷和清泉;剑湖景区位于西南,主要特色是湖光、山色和鸟语;陵轩景区是进入黄庄景区的门户,该区主要有烈士塔、烈士墓和展览馆。
丹阳湖位于当涂县城东南部。丹阳湖是淡水湖泊,有“丹阳八景”,水产品丰富,有“日出斗金”之誉,尤以金脚红毛大蟹和银鱼最为著名。
六安
万佛湖即龙河口水库,是一座大型人工湖,湖上有60多个大小不一的岛屿,因此万佛湖又有“安徽千岛湖”之誉。该湖周长250千米,湖面为枫叶状,环湖皆山,沿湖有瓦砾山、徽萃山林、文家墩、龙王树、万佛湖温泉、金海岸、双龙岛、桃花岛、燕子岛万佛岛、梅仙祠等几十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天堂寨境内拥有15座千米以上的高峰,主峰天堂顶为大别山主峰,海拔1729.13米这也是华东地区最后的一片原始森林。站在天堂寨峰顶,北可望中原,南可眺荆楚将巍巍群山尽收眼底。其间,雄关漫道,崇山峻岭,龙潭飞瀑,古称“吴楚东南第一关”景区内有九影瀑、泻玉瀑、四叠瀑等大小布108道,还有仙人洞、屈原问天、笔架岩、情侣峰、子母龟、小西天等景点。
淮南
八公山位于淮河南岸,绵延30余公里,峰峦数百,距寿县城北2.5公里,故当地称之为北山。又因南临淝水,北濒淮河,峰峦错峙,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淝水之战发生于此。“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八公山景点有水冶珍珠泉、玛瑙泉、瑞泉、碧沙泉、岚秀泉、浣泉、云宾泉、无女泉等二十四泉。据传珍珠泉为我国古代十大泉之一,位于马山山口,数十股泉水从池底上涌,状如贯珠,阳光下品莹绚丽。八公山有古墓葬多处,另有淮南王庙、四顶山奶奶庙等古建筑。
寿县作为历代重要城都,不仅诞生过众多名人,也有大量历史名人长眠于此。赵国大将廉颇,因“将相和”的历史佳话与《负荆请罪》的典故广为人知,其晚年为楚将,老死于寿县,墓室位于八公山牛麓原(亦名王老峰)上。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刘安,世袭父荫被封为英布,建都寿春,是《淮南子》的编者,后因谋反罪名自杀,埋葬在寿县城北门外的八公山下,墓侧“淮南王墓”石碑为清同治八年修立。孔子高徒、单县宰宓子贱,春秋鲁国单父(今山东单县)人,生于姬贵二十四年(公元前512年),为鲁出使吴国时在途中死于寿县瓦埠镇,就地安葬于镇东南2.5千米的铁佛寺。
茅仙洞是汉代茅山道教创始人茅盈等人修行的地方。它原是一座天然洞穴,越往深处越小且看不到尽头。据记载,汉代茅山道教创始人之一的茅盈曾在此隐身修道,他的两个兄弟也辞官前来,三人同学道、采药炼丹,后成仙得道。后人在他们修炼的洞前建宫观,将洞穴称为“茅仙洞”。茅仙洞是历代宗教圣地,洞前的清天观多次更名易主,曾被命名为“硖石寺”“兴福寺”“兴复寺”“清天观”等,道、佛交替居守。清天观历史上屡遭战火毁坏,现在的三清殿、三茅殿、竖石碑、铸宝鼎、望淮楼等建筑多为近年来重新修建。
上窑森林公园因诸史志记载的上窑八景闻名遐迩,总面积10.4平方公里,依山面湖,森林郁郁葱葱。这里有神山古刹洞山寺,“洞山八景”(奇峰障目、仙人洞、峭壁摩天、桥落长虹、麦仁滩、石佛称尊、银杏参云、仙桃隐雾)和新四军纪念林景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的洞山寺因山峦峻峭,一年四季节午方能见日。
滁州
明皇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父母葬地,俗称明代第一陵。该陵平面为长方形,神道长253米,有32对神道石刻,刻工精细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滁州市市凤阳县大庙镇。
景区分为古刹礼佛和迷谷探奇两大主题,自然风光优美,有禅窟古刹、禅窟洞天、狼牙巷、瘦人谷、响石谷、千层石等50多处景点,石芽、天峻石林、石峰等景点各显其态。
以其山水之美著称于世,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之誉。景区以洞、碧湖、流泉为主要特色,分为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三古(古驿道、古关隘、琅琊山以茂林、幽古战场)”等4个景区,山上的宋代醉翁亭被誉为“天下第一亭”,还有会峰阁、琅琊寺等古建筑以及唐宋以来的摩崖碑刻数百处。
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而闻名,这一带的建筑,布局和亭台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琅琊寺
琅琊寺,原名宝应寺,建于唐代大历年间,依山傍林,建筑雄伟。寺内最大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和藏经楼。月洞形山门上书“琅琊胜境”四字。
桐城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
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这里的张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学士桐城人张英(清代名臣张廷玉的父亲)。
清代康熙,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寄回老家,便是这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
龙眠山位于桐城市区3公里外的龙眠乡境内,属大别山余脉,山势自西北向东南延伸。这里辟有各类山庄,境内分布着龙门、碾玉峡、文和园(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墓”)、大龙井瀑布、赐金园等大小十六处自然与人文景观。作为桐城文化的代表,龙眠山留存有众多墓葬与石刻,被誉为“宋画第一”的李公麟所建的龙眠山庄,便坐落于山区内的双溪村。
嬉子湖生态旅游区位于桐城市东南部嬉子湖镇境内,三面环水,水陆交通发达,距桐城市区25公里,濒临安庆市,距合肥市仅1.5小时车程,水路经枞川通长江可上溯湖广、下达苏杭。该旅游区占地面积7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30平方公里、水面积41平方公里,是集生态农业观光、科普文化体验、渔业休闲、户外拓展、乡村度假、会议商务、特色餐饮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风景区。
景区现有嬉子湖度假村、生态湿地、古漕运八大码头、嬉子仙岛、十二生肖园、天文科普、游乐园、空中单车、农副产品及瓜果采摘点、方以智广场等景点与旅游配套设施,推出春天湿地观光、夏天休闲垂钓、秋天瓜果采摘、冬天赏雪观鸟的四季旅游项目。嬉子湖生态环境良好,沿湖湿地连绵,是鸟类的栖息地,已成为安徽农业大学长期观测点及欧盟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主要成员,每年冬季沿湖三面滩头和湿地会迎来白琵鹭、鸿雁、白头鹤、小天鹅、黑鹳等10多种珍稀鸟类,数量数以万计。
交通运输
公路
合肥市以合肥为中心,覆盖市域、辐射城际、连通苏浙沪的公路网逐步形成。截至2022年8月,合肥公路总里程2.1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482千米,形成“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快速加密,分别达到1823千米、1.86万千米。合肥市境域内G3京台高速铁路合徐段、G3京台高速合铜黄段、G40上海—西安高速公路合宁段、G40沪陕高速合六叶段、G42、G50沪蓉沪渝高速合界段、G50沪渝高速合巢芜段、S12高速合淮阜七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全长106千米绕城高速全线贯通。
截至2021年,芜湖市公路里程11200千米,其中,高速公路311千米,一级公路388千米,二级公路616千米。芜湖拥有8条通车高速,分别为G4211宁芜高速、G4221沪武高速、G50沪渝高速、G5011芜合高速、S11巢黄高速、S26无铜高速、S28溧芜高速、S30铜商高速等。全市高速通车里程311千米,高速公路网密度达5.17千米/百平方千米,农村公路总数达9852千米;642个建制村均通不低于4.5米宽硬化路,建制村通客车率100%。
截至2020年末,蚌埠市公路累计通车里程为10882.77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185千米,主要高速公路线路包括北京-台北高速公路、宁洛高速。蚌埠市公路国省道干线总里程达1017千米,普通国道基本全部为二级公路及以上,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等级公路,所有4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
截止2021年,马鞍山市公路总里程7762千米,其中农村为6829千米,占公路总里程的89%,高速公路215千米。截止“十三五”末,马鞍山市“两横两纵”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
“十三五”期间,马鞍山市已建成北沿江高速,接入皖江高速网络,连通马鞍山至芜湖市、合肥市;完成芜湖-合肥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开始建设宁马高速公路、芜合高速公路的改扩建工程。基本形成“两纵两横”高速公路网布局形态,总里程215千米,较“十二五”末增加18.5千米;面积密度达到5.31千米/百平方千米,位列全省第一。
2002年,六安第一条高速公路——合肥—安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G40上海—西安高速公路合六叶段、G42上海-成都高速公路六安段、G35济南—广州高速公路六潜段、G35济广高速公路周六段的相继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362公里。截至2021年,六安境内有G105、G206、G237、G312、G328、G346、G529等7条普通国道干线和S237、S238、S324、S330、S331等25条普通省道等在境内交汇。2020年底,六安市公路通车里程25087公里,居安徽第一。里程2165公里,居安徽第四。
截至2020年末,京福高速、合淮阜高速公路、淮蚌高速建成通车,济祁高速公路淮南市段建成通车。
滁州市在安徽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截至2022年末,滁州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04万千米;已通车高速公路里程均居安徽省第一位,其中境内高速通车总里程已达647.1千米。有沪陕、宁洛高铁、京台高速铁路、宁淮等高速公路过境,其中上海—西安高速公路境内全长60千米,双向4车道,有全椒县、大墅2个出口,通往合肥市、南京方向;宁洛高速公路境内全长126千米,双向4车道,设滁州、黄泥岗镇、三界等6个出口,通往南京、洛阳方向。有104、205国道过境,其中104国道全长129千米,二级路,起止点为明光市五河交界一来安县河南交界。境内有101、311等省道过境。
截至2023年2月,桐城市市境内有德上高速、上海—武汉高速公路、合肥—安庆高速公路、国道G206、国道G237等干线公路纵贯全境,城乡道路相互连通,初步形成以国省道为主线,以县道为支线,乡村道为连接线,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铁路
合肥铁路建设贯通南北,串联东西。截至2022年8月,合肥市铁路通车里程达884.6千米。西伯利亚铁路密度达772.9千米/万平方千米,其中高铁里程524.3千米,高铁网密度达458千米/万平方千米,高铁里程和密度均居长三角主要城市第一位。合肥市已与4大直辖市、19个省会城市开行高铁动车,21个省会城市开行普速列车。合肥市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合西铁路穿境而过,先后建成北向合蚌客运专线、南向合福高速铁路、西北向商合高铁、东南向合杭高铁、西南向合安高速铁路,已形成对外八个方向“米字型”高铁辐射格局。
合肥市已建有合肥站、合肥南站、合肥西站、合肥北城站、水家湖站、巢湖站、长临河站肥西站等10个火车站。其中,合肥南站位于合肥庐州大道以西,站场12台26线,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下辖特等站,其连接合肥的合宁、合武两条高速铁路,并通过联络线连接合蚌客运专线、商合杭高速铁路。其由北广场、南广场、合肥客运中心站、东西线下场站、场区内部道路等部分组成,为“华东四大铁路枢纽站”之一。
截至2022年6月15日,芜湖市铁路里程442.9千米,其中高铁里程227.9千米,铁路密度达到735千米/万平方千米,电气化铁路里程94千米,普速铁路里程121千米。宁芜铁路、淮南铁路(淮南线)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宁铜铁路1971年全线建成通车,皖赣铁路1981年建成。境内铁路客运站7个,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县区通高铁。现有高铁3条:宁安高速铁路、商合杭高速铁路和京福高铁。
截至2020年,蚌埠市铁路通车里程255.7千米,其中高速铁路80千米,普速铁路175.7千米,另有西部铁路专用线等4条在用铁路专用线,共计25千米。经过蚌埠市境内的主要铁路线路包括京沪普铁、京沪高速铁路、合蚌客运专线等。蚌埠市的火车站主要包括蚌埠站及蚌埠南站。
马鞍市普通铁路有宁铜铁路,高速铁路主要有宁安高速铁路、商合杭高速铁路、巢马城际铁路(建设中),其中巢马城际铁路,终点为马鞍山东站,线路全长73.204km,全线共设站5座,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沪汉蓉快速通道合肥市至上海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速350公里。
六安市境内阜六、宁西、合九、沿江高速铁路穿境而过,境内有六安站、金寨站、舒城站。
合淮蚌高铁建成通车,商合杭高速铁路已建成,连接起京沪、京九、京广、京福高速铁路等。截至2018年末,全市高速高铁里程已达228.6公里。截至2020年末,淮南市的高速铁路网贯通南北,到合肥18分钟,到上海市、北京、福州市需3小时左右。
滁州市有铁路京沪高速线、京沪线、沪汉蓉高铁、水蚌铁路过境。截至2020年末,滁州市铁路运营总里程达385千米。沪汉蓉高铁设有滁州全椒站,向西可达合肥市、武汉、成都市等城市。开工建设的铁路有滁宁城际、合新高速铁路、宁淮城际铁路。
截至2023年6月,桐城市拥有合九铁路,合九高速铁路,并设有桐城站、高铁桐城东站和南站。已建成高速铁路(京港线)59千米,设铁路车站2个,桐城至合肥高铁“公交化”运营,日开行高铁达11对。大京九(北京至九龙)铁路东侧分流线合九(合肥市至九江)铁路、纵贯市境南北,每日途经合九铁路桐城站的客、货运列车近20班次,可直达北京、上海市、广州市和福州市等中心城市。
合安高铁桐城段全长44.53千米,途经吕亭、孔城镇、龙腾、金神、双港等镇,并在桐城设有桐城东站、桐城南站两个站点,桐城也是唯一一个设有两个站点的县级市。
城市轨道交通
合肥市初步构建了全市轨道骨干线网,覆盖所有主城区。截至2023年2月,合肥轨道线网运营里程171千米,中国排第19名。运营包括包公园、合肥站、瑶海公园、大蜀山、合肥大剧院等站点133座。
合肥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于2016年底正式开通运营。截至2023年7月,合肥共14条地铁线路,其中运营线路共有6条,包括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1号线三期。其他,2号线东延线、3号线南延线、4号线、4号线南延线、5号线北段、6、7、8号线一期工程等8条线路同步在建,建设里程166.35千米。
截至2023年12月,合肥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5条,线网覆盖合肥瑶海区、包河区、蜀山区、庐阳区、肥西县、肥东县,运营线路总长201.95千米,全线共设154座站点。
2021年11月3日、2021年12月28日,正式开通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初期运营,芜湖市轨道交通设站35座,全长46.2千米。
航空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已跨入中国“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位于合肥市蜀山区高刘街道,东南距合肥市中心约32千米,为4E级国际机场、区域航空枢纽。是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和西部航空的基地机场。2022年,合肥新桥机场旅客吞吐量5712698人次,排全国第33位。货物吞吐量76578.616吨,排全国第31位。起降56893架次。2022/2023年冬春航季,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周航班量2610架次、日均373架次,其中国内客运周计划执行航班2548架次,货运周计划执行62架次;5家航司在机场投放过夜运力飞机23架,有32家航司(含4家货运航司)运营定期客货运航班,新增承德市、唐山市、达州市、赣州市、宜昌市等5个通航城市,执行定期航线111条,其中定期客运航线106条,定期货运航线5条,通航城市70个。
芜湖宣州机场于2018年10月开工建设,为4C级民用运输机场,机场建有一条长2800米、宽45米的跑道,一条长1477米、宽23米的平行滑行道。2021年4月通航以来,芜湖市推动先后开通北京大兴、广州市、佛山市、成都市、重庆市、西安市、长春市、昆明市、深圳市、青岛市、珠海市、哈尔滨市、三亚、厦门市、海口市、贵阳、沈阳市等29条航线,通达24个城市。初步形成“北联京津冀、南通珠三角、连接西部重点城市群”航线网络。
航空方面,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紧邻淮南市境,机场到市区仅40分钟车程。
滁州市境内无机场,航空出行主要依托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六合马鞍机场。从滁州市市区驱车,1小时左右即可达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马鞍国际机场;1个半小时可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高铁1小时40分钟到达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根据2019年12月26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安徽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9~2035年)》文件显示,滁州市境内不晚于2025年,建设明光、定远县、天长市3个通用机场。
水运
合肥港为中国28个内河重要港口之一,是以集装箱、散货、件杂货运输为主,兼有旅游客运的综合性港口。是上海港、宁波港的“喂给港”,所有的内外贸货物均在上海、宁波中转,到达国内沿海地区以及世界各地。合肥港已成为长江水系上规模最大港口、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划分为南淝河、江淮运河、丰乐河、白石天河、兆西河、裕溪河、环湖7个港区,形成“一湖六线、一港七区”的总体布局体系。合肥港有码头28座、泊位112个(其中千吨级泊位74个)。
截至2022年11月4日,芜湖市已基本建成皖江航运中心和安徽外贸主枢纽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和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可常年通航万吨级船舶,中水期可通航2~3万吨级船舶,芜湖市境内有通航河流29条,航道总里程达728.9千米,其中115千米长江河道为I级航道,拥有长江岸线193.9千米。芜湖港划分为12个港区,其中长江干流港区7个、支流港区5个,是长江干线重要的煤炭、水泥、矿建材料、矿石、集装箱、商品汽车中转运输大港。2021年芜湖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35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15万标箱,月均进出口作业艘次620以上。
蚌埠市航运事业发达,境内主要有淮河、涡河、茨淮新河、浍河、怀洪新河等5条高等级航道网,是安徽省重点打造的淮河流域航运枢纽港。全市航道总里程414千米。其中淮河干流142千米、浍河96千米、涡河56千米、茨淮新河41千米、怀洪新河95千米。蚌埠市主要的港口为蚌埠港,现有包括中心港区、怀远港区、五河港区、固镇港区4个港区,运营码头5个、泊位43个(含在建14个),其中2000吨级泊位5个、1000吨级泊位4个、500吨级泊位34个,泊位总长3476.5米。截至2022年,蚌埠有航运企业139家,经营船舶3645艘,总载重吨位631.5万吨,航运企业数量、船舶数量、船舶吨位居安徽省第二位,其中集装箱船数量位居安徽省第一。注册船员1.7万人,位居安徽省第一位,是长江中下游平原集装箱运输主要承担者。2021年,蚌埠市完成航运货运总量为1.42亿吨。
2021年,马鞍山拥有内河航道通航里程456千米,港口货物吞吐量11046.2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7.64万标箱。马鞍山港是全省唯一的一江两岸同时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是长江下游第5个亿吨大港,居全省第二。是肉类及粮食指定口岸,口岸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同比压缩50%以上。实现外经营业额1.9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达28.2亿美元,居全省第三。
截至2020年底,六安境内有航道22条,航道里程824.6公里,其中二级航道 22.8 公里,三级航道 78.08公里。有8个货运码头、4个旅游码头,共18个生产泊位。初步形成以淮河、丰乐河、杭埠河为主骨架,淠淮航道、淠河航道、沣河航道、汲河航道等货运航道,佛子岭镇、磨子潭、梅山、响洪甸水库库区旅游航道为补充的干支相接的航道网络。境内淠淮航道为主要内河航道,还有梅山水库、响洪店水库等湖区库区航道。境内内河航道里程达1029公里。其中,三级航道184.3公里。境内共有码头37座,泊位148个。其中,1000吨级货运泊位3个,500吨级货运泊位8个,300吨级货运泊位1个,港口年设计通过能力达1778万吨。
截至2018年末,淮南市航道码头日臻完善。建成凤台海螺码头、潘集兴码头、毛集新淮码头等9个1000吨级泊位码头,正在建设安徽煤化工(淮南)基地一期、二期码头等20个1000吨级泊位码头;启动了江淮运河、淮河航道整治工程,实施了渡口标准化建设。目前,全市拥有7大港区、9条航道,航道里程396.6公里,渡口81道,码头泊位23个,正常营运船舶1856艘,运输能力达240万载重吨,初步构建了以煤炭、矿建材料、化工原料及制品、水泥等多货种综合物流运输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港口。
滁州市境内具有通航功能的河流10条,形成了以滁河为干线航道组成的航道网和以池河镇、白塔河(高邮湖)为干线航道组成的航道网,航道总里程为601千米,通航里程为499千米。其中淮河为三级航道,最大通航能力为1000吨级船舶。滁州港是安徽省重要港口,共有滁城、天长市、来安、全椒县等7个港区;拥有生产用泊位83个,使用岸线长度6千米,共有吊机66台,最大起重能力25吨。年设计吞吐能力1534万吨,其中集装箱13.95万标准集装箱(TEU)。
桐城市境内有40千米三级航道,截至2022年5月,桐城市有5家航运企业,主要经营国内沿海、长江干线及其支流普通货船运输,拥有海运船舶52艘,内河船舶18艘。
2023年9月16日,引江济淮工程航道菜子湖航线正式开通试运行。引江济淮工程集供水、航运、生态综合效益于一体。引江济淮菜子湖航道自桐城市鲟鱼镇经菜子湖入巢湖。菜子湖航线试运行范围为合裕线巢湖湖区段20号标至枞阳船闸航道,试运行时间分为两个阶段:2023年9月16日至2024年4月30日,为试运行前期,船舶白天(7时到18时)通航;2024年5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为试运行后期,船舶全天24小时通航。
参考资料 >
多尺度视角下合肥都市圈景观生态风险与生态恢复力关联及分区管理.frontiersin.2025-10-07
“合肥都市圈”的前世今生.观淮资讯.2025-10-07
合肥概况.合肥市人民政府网.2023-05-28
难度五颗星的安徽方言文化.anhuinews.2025-10-09
合肥破圈都市圈 .epaper.2025-10-07
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盐城市纪委监委.2025-10-07
查询 合肥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2023-05-28
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3-07-01
欢迎来到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网.2023-07-01
芜湖交通十年——四上芜湖.芜湖市交通运输局.2022-12-27
合肥将有四大“主力火车站”!.今日头条.2023-07-01
关于蚌埠火车站、蚌埠南站、蚌埠东站改造建设相关问题的答复.蚌埠市人民政府.2022-12-29
芜湖境内四大车站同步启用.芜湖市人民政府.2022-12-27
六安站.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2023-03-09
马鞍山市公交集团:志愿服务迎新春 关爱司乘更暖心_文明单位_安徽文明网.安徽文明网.2023-03-25
马鞍山东站恢复开行多趟列车!.澎湃新闻.2023-03-25
区位交通.滁州市人民政府.2023-05-14
淮南站.淮南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中心.2023-04-17
国务院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中国政府网.2025-10-07
聚力都市圈,打造产业协同“新引擎”.hefei.2025-10-09
机场介绍.合肥新桥国际机场.2023-02-28
市交通运输局2022年3月28日《政风行风热线》.蚌埠市人民政府.2023-10-08
合肥港:通江达海连天下.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政府网.2023-07-03
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近了!.澎湃新闻.2025-10-09
【都市圈观察】建设创新引领、面向长三角的合肥都市圈|中国投资.澎湃新闻.2025-10-09
合肥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超百万辆.安徽省人民政府.2025-10-09
安徽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经济聚焦).人民网.2025-10-09
合肥都市圈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超7600亿元.中国工业新闻网.2025-10-09
推进合肥都市圈发展的几点考量.合肥市人民政府.2025-10-07
工作动态.合肥市人民政府.2025-10-07
安徽省(皖)-合肥市.mca.2025-10-07
行政区划.芜湖市人民政府.2025-08-22
安徽省(皖)-马鞍山市.mca.2025-10-07
滁州市.mac.2025-10-07
淮南市.mac.2025-10-07
六安.mac.2025-10-07
蚌埠市.mac.2025-10-07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李鸿章故居.2025-10-07
龙眠山.tripadvisor.2025-10-07
桐城嬉子湖生态旅游区.安徽旅游网.2025-10-07
合肥“城”长满目新.合肥市人民政府网.2023-07-03
合肥市情.合肥工商业联合会 合肥市总商会网.2023-07-03
2021年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芜湖市人民政府.2022-12-25
芜湖:“交通强市”疾步向前.芜湖市人民政府.2022-12-27
(其他文件)蚌埠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蚌埠市交通运输局.2022-12-29
G3京台高速大刘郢枢纽至蚌埠互通段改扩建工程项目申请报告通过交通运输部咨询评估.安徽省交通运输厅.2023-10-08
淮河之最!这条高速公路项目传来最新消息.搜狐网.2023-10-08
关于印发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马鞍山市人民政府网.2023-03-11
学习强国安徽平台 安徽马鞍山:一“路”幸福向未来.马鞍山市交通运输局网.2023-03-12
2022年统计年鉴.马鞍山市统计局网站.2023-03-02
关于印发《马鞍山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马鞍山市人民政府网.2023-03-12
六安:立体交通架起老区腾飞之翼.新浪安徽.2023-03-09
公路建设.六安市交通运输局.2023-03-06
转发《六安市县道网规划(2019年—2030年)》.霍山县人民政府.2023-03-09
六安市2021年交通概况.六安市交通运输局.2023-03-06
六安多条高速、道路建设最新进展公布!.澎拜新闻.2023-03-09
淮南概况.安徽淮南潘集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23-04-17
济祁高速淮南段正式通车运营.淮南网.2023-04-22
滁天高速公路今天正式通车运营.人民日报全国党媒.2023-05-14
2024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滁州市人民政府.2025-02-16
交通区位.中国桐城.2023-10-07
交通“蝶变” 幸福加速.合肥市人民政府网.2023-07-03
区域概况.合肥市高铁南站综合管理办公室网.2023-06-23
芜湖市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芜湖市人民政府.2022-12-27
关于芜湖高铁建设的几点建议.芜湖日报.2022-12-27
城市概况.蚌埠市人民政府.2022-12-29
巢马城际铁路首座隧道贯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3-03-25
最新!巢马城际铁路首次环评公示,建设长江公铁大桥....澎湃新闻.2023-03-25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助推皖西.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2023-03-09
征山服水当先锋 纵横通衢畅八方.淮南市人民政府.2023-04-17
【主动回应】田家庵区投资指南.田家庵区人民政府.2023-04-22
《滁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滁州市人民政府.2023-05-14
利用原有铁道管线增设站点改进列车运行效率实现城际铁路高效经济运行,增加桐城经济圈动力.桐城市人民政府.2023-10-07
人民网:安徽桐城 加快推进交旅融合发展 持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桐城市人民政府.2023-10-07
自然地理.桐城市人民政府.2023-04-03
2号线首末班车时刻表.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网.2023-07-03
1号线首末班车时刻表.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网.2023-07-03
“天地图•合肥”地铁查询系统示范应用正式上线.合肥市人民政府网.2023-06-25
合肥描绘未来轨道交通发展蓝图.安徽省人民政府网.2023-06-25
1号线三期正式开通运营.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网.2023-07-03
合肥轨道客流总量突破16亿人次.中国新闻网.2024-03-20
芜湖交通十年——公共交通篇.芜湖市交通运输局.2022-12-27
交通概况.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网.2023-06-06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安徽民航的非凡十年.华东民航.2023-02-28
2022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生产统计公报.中国民用航空局网.2023-07-03
换季啦!合肥新桥国际机场10月30日启动冬航季换季航班计划.安徽国资.2023-02-28
芜湖宣州机场正式通航.今日头条.2022-12-27
航空方面.滁州市人民政府.2023-05-14
《安徽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9-2035年)》政策解读.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3-05-15
全省A2级及以上通用机场布局规划表(2025年).安徽省发改委.2023-05-15
“一湖六线、一港七区”,《合肥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网.2023-07-03
蚌埠2022统计年鉴.蚌埠市统计局.2022-12-28
交通情况.马鞍山市人民政府网.2023-03-12
国务院关于同意马鞍山港开辟为一类口岸的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23-03-12
《滁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定远县人民政府.2023-04-27
桐城港航:提升服务能力,维护行业稳定.桐城市人民政府.2023-10-07
桐城市航运业稳定发展.安徽新闻网.2023-10-07
引江济淮工程航道菜子湖航线正式开通试运行.铜陵市交通运输局.2023-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