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1943年1月7日-2008年5月5日),男,汉族,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芳桥乡后村,江苏宜兴人,中国共产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资深民族音乐家。历任新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理事、新疆文联委员、新疆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维吾尔古典文学和木卡姆学会副会长、新疆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1959年,新疆歌舞话剧院歌舞团到上海市招演奏员,筹备王洛宾等创作的音乐剧专业《步步跟着毛主席》。17岁的周吉被选中,来到新疆。1964年,周吉第一次下乡到南疆,与当地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1965年,新疆歌舞话剧院排演民族歌舞《人民公社好》,其音乐元素和表现风格来源于《十二木卡姆》第八部《乌夏克木卡姆》。周吉参与了演出,负责吹长号、弹热瓦普,并参与了几首乐曲的总谱编配。1970年,维吾尔族歌剧《红灯记》开始排演。当时的主创人员中只有周吉一个人是汉族,他负责写总谱。1996年,时任新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的周吉,担纲主持的《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被确立为自治区社会科学课题,1997年又被遴选为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2001年春节后,周吉计划将木卡姆艺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8月,维吾尔木卡姆被列为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5年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5月5日,周吉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去世,享年66岁。
周吉主要从事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其主持或参与完成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刀朗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多次获省、部各级政府奖(其中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文华音乐创作奖”等)。周吉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周吉1943年1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芳桥乡后村,自幼喜爱音乐,16岁在上海高中毕业后响应政府号召入疆,先做乐队演奏员,后广泛学习新疆各民族传统音乐,历任新疆歌剧团指挥、作曲。
上高二时,在上海市学生课余艺术团担任笛子演奏员的周吉,在老师的授意下于毕业汇演中演奏了一曲笛子独奏。他当时并不知道那首令他感到浑身血液兴奋的乐曲就是改编自维吾尔木卡姆的一个乐段。
艺术生涯
1959年,新疆歌舞话剧院歌舞团前往上海招募演奏员,筹备著名音乐家王洛宾等人创作的音乐剧专业《步步跟着毛主席》。当时还不满17岁的周吉被选中,从此踏上了新疆这片土地。他在这里奉献了49年,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都献给了这片热土。
随着演出的结束,周吉对维吾尔音乐的感性认知愈发丰富,也促使他开始深入思考。他回忆道:“我曾有四次难得的机会,得以全面地接触并深入了解木卡姆。”
1964年,周吉第一次下乡到南疆,与当地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不论是割麦子、打场还是用最原始的方法给麦子脱粒,当地的维吾尔族乡亲们都是在歌声中完成这一项项辛苦劳动的。“那可真是歌的海洋。”周吉回想起来,眼里依然充满着神往。“那些歌曲基本上都是描写爱情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在歌声中他们如此坦然地承受自己的命运,又如此毫无顾忌地坦露心迹,活得那样朴素、简单而又快乐,这些深深地触动了我。”
1965年,新疆歌舞话剧院排演民族歌舞《人民公社好》,其音乐元素和表现风格来源于《十二木卡姆》第八部《乌夏克木卡姆》。周吉参与了演出,负责吹长号、弹热瓦普,并参与了几首乐曲的总谱编配。
1970年,维吾尔族歌剧《红灯记》开始排演。当时的主创人员中只有周吉一个人是汉族,他担任写总谱。周吉与团队成员们携手合作,开创性地将京剧的台词和音乐全部改编为维吾尔族语言和音乐风格。他们以《十二木卡姆》中的《木夏乌莱克木卡姆》《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木卡姆》为创作素材,为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三位主要角色设计了多段极具特色的唱腔。经过五年的精心创作和排练,维吾尔歌剧《红灯记》一经演出,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七年后,在新疆歌剧团担任作曲和指挥的周吉,又参加了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复排的音乐创作,系统了解了《十二木卡姆》中《达斯坦》部分的音乐。全套十二木卡姆的唯一演唱者、维吾尔族著名老艺人吐尔迪阿洪只给后人留下了录音,没有文字记录。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的作曲家买提肉孜・吐尔逊邀请周吉一起完成记谱工作,这是他第四次系统了解木卡姆。
周吉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反复聆听20多个小时的录音,对每一个乐音、音节和乐句都进行了仔细的推敲、核对和修订。他回忆说:“有时听得太久,耳朵都发炎了。但休息几天后,我又继续听,最终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整理出的这套完整的《十二木卡姆》乐谱记录,是目前新疆唯一一套音谱同步的版本,对《十二木卡姆》的传承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周吉撰写的论文《关于维吾尔木卡姆乐谱记录的学术思考》也在全国音乐学核心刊物《音乐研究》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
1982年,周吉和几位同事前往库车市采风。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他们的交通工具只有手扶拖拉机和毛驴车。一次,赶车的老人唱起了一首《赶车人之歌》。周吉当时对木卡姆音乐已经相当熟悉,他意外地发现,这首充满呼唤情感的散板民歌中,竟有《十二木卡姆》散板音乐的影子。这让他确信,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质朴而优美的劳动歌曲,正是《十二木卡姆》这部不朽巨著的基础。
周吉对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能感受到它被称为“丝路明珠”和“华夏瑰宝”的巨大价值。他越深入维吾尔族民间,就越能理解木卡姆在维吾尔各阶层心目中所具有的神圣和崇高地位。
正是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周吉对木卡姆的认识逐渐深入,并总结出了“四分中立音”“游移音”“复合节拍中的特殊节奏型”“增盈节拍”等维吾尔音乐的独特规律。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黄翔鹏在参加了曲谱审听会后,非常欣赏周吉的成果,并给时任国家民委主任的司马义·艾买提写了一封信,高度评价并推荐了这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久,在一次会议上,司马义·艾买提握着周吉的手说:“周吉,这几年你很有建树。”对于周吉而言,这不仅是极大的鼓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此,木卡姆音乐深深吸引住了周吉,他的创作和研究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1987年,周吉承担了两个研究课题:一是记谱十二木卡姆;一是编写《中国民歌选――新疆卷》。
周吉长年扎根于新疆的乡村牧场,与农牧民和老艺人们深入交流,早已能说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维吾尔乡亲们也给他起了一个别名——居马洪。在维吾尔语中,居马洪意为星期五,这是一个神圣的日子。乡亲们用这个名字来表达对周吉的热爱。每当周吉到来,田间的汉子们就会放下手中的坎土镘,晒棉花的老奶奶们也会急忙赶来,艺人们则拿起铃鼓,弹起热瓦普,大家欢呼:“居马洪来了!”随后便唱起木卡姆,跳起麦西来甫。
周吉到新疆艺术研究所工作后,明确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和西域舞蹈;二是以维吾尔木卡姆为代表的传统和当代各民族文化。他踏遍了库车市的每一个乡村,收集了大量民间歌舞曲目。同时,他还研读了《西域传》《大唐西域记》《新疆乐志》等众多文献资料,并仔细考察了库车县的克孜尔、库木吐拉、克孜尔尕哈等石窟群的每一个洞窟,对出土文物及残存壁画中的乐舞、乐器和舞蹈韵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1996年,时任新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的周吉,担纲主持的《刀郎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被确立为自治区社会科学课题,1997年又被遴选为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2001年春节后,周吉与朋友交流木卡姆时,萌生了一个想法:这么优秀的艺术形式,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想法促使他立即行动起来。2003年8月,维吾尔木卡姆被列为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启动“申遗”工作,周吉凭借其在木卡姆研究领域的专业素养,成为该工作的主要人选。
木卡姆的普查、搜集、整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报文本、宣传片、申报片,这些具体工作都由周吉所在的新疆艺术研究所承担;而他除了组织全面工作以外,还要独自承担申报文本的撰写工作。2005年11月25日,从巴黎传来消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5月5日,周吉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去世,享年66岁。
个人作品
论文
专著
周吉单独或参与完成《维吾尔族音乐史》《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等编著、专著15部。
音乐作品
主要成就
研究木卡姆艺术
在新疆40余年中,周吉在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及新疆各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成为新疆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创作理论的学科带头人,由他主持或参与完成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刀朗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多次获省、部各级政府奖。在对木卡姆的醉心研究中,周吉首次完成用五线谱记录了17套《刀朗木卡姆》,并整理出版全部瑞安鼓词。
周吉撰写的论文《关于维吾尔木卡姆乐谱记录的学术思考》在全国音乐学核心刊物《音乐研究》上发表,产生了很大反响。正是这样丰富的实践,让周吉对木卡姆的认识一步步加深,并总结出了“四分中立音”“游移音”“复合节拍中的特殊节奏型”“增盈节拍”等一些维吾尔音乐的规律。
为木卡姆成功“申遗”
2001年春节刚过,周吉在与朋友谈起木卡姆时,提出要为木卡姆申报联合国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8月,维吾尔木卡姆被定为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年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着手展开“申遗”工作,周吉自然成为主要人选。木卡姆的普查、搜集、整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报文本、宣传片、申报片,这些具体工作都由周吉所在的新疆艺术研究所承担;而他除了组织全面工作以外,还要独自承担申报文本的撰写工作。2005年11月25日,从巴黎传来好消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后,周吉立即着手落实保护书中提到的十年保护成就计划:一是原生态传承,在新疆各地建立保护传承中心;二是传业传承,新疆各专业艺术团体都要演木卡姆或用木卡姆改编的作品;三是教育渠道,除新疆艺术学院开办木卡姆专修班外,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始招收以木卡姆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一些中小学也要引进木卡姆教育;四是文本传承,建立数据库和木卡姆网站;五是媒体传承,通过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对木卡姆的关注。
所获荣誉
由周吉主持或参与完成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新疆卷》《刀朗木卡姆的生态与形态研究》等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多次获省、部各级政府奖(其中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文华音乐创作奖”等)。
周吉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个人评价
只有像周吉这样40多年扎根于新疆这片音乐沃土中,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少数民族生活中,同时自身又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音乐理论家,才可以达到这样的深度和广度。(音乐学家樊祖荫评)
他身上透露出的所有信息,已没有一般人眼里那些江南人的特性,而是像胡杨那样体现出一种经历过磨难洗礼之后的隐忍、平静与凌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评)
他为新疆音乐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特别在维吾尔木卡姆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时任新疆音乐家协会主席、新疆歌剧院院长努斯勒提·瓦吉丁评)
周吉在中国维吾尔木卡姆研究领域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其中关于木卡姆现 象与绿洲文化关系以及音乐形态研究的学术贡献突出且特色鲜明。他从绿洲生态环境与绿 洲人的音乐文化传统的关系,木卡姆体裁与绿洲经济文化特征的关联以及绿洲丝路交通对 木卡姆音乐现象的催生作用等方面探寻木卡姆现象与绿洲经济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得出 木卡姆音乐现象是绿洲文化的典型产物的结论。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木卡姆的音乐 形态诸如体裁、结构、乐调、节拍节奏等方面做出了特征描述和深度分析,破解了这个领域 中的诸多难题。(《中国音乐》评)
当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有多么珍贵;但他的突然离去,却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卡姆艺术研究留下长长的空白。(光明日报评)
参考资料 >
周吉:我庆幸一生沉浸在木卡姆中.光明网.2025-10-11
周吉:一介江南书生的新疆民族音乐情结.中国音乐学网.2025-10-11
访新疆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周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10-11
新疆著名木卡姆艺术研究学者周吉辞世.搜狐网.2025-10-11
[遗产故事]周吉:木卡姆活在维吾尔民间.央视网.2025-10-11
周吉简介隐藏简介 .中国音乐学网.2025-10-11
周吉:一介江南书生的新疆民族音乐情结.中国音乐学网.2025-10-11
周吉先生关于维吾尔木卡姆与绿洲文化的 关系以及音乐形态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