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FUDAN UNIVERSITY),是复旦大学下属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国权路。复旦大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于2000年11月,在复旦大学原有的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现任院长为吴心伯教授。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前身可溯源至1985年成立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这是中国高校中首批开展美国研究的机构。2005年,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前身为俄罗斯东欧研究中心。同年6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2007年6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2013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2014年,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建立法国研究中心。2017年,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下属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和东盟地区九家重要学术机构共同建立“中国一东盟学术共同体”。2020年10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25年5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室更名为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截至2025年5月,国际问题研究院下设15个校级研究中心(研究室),共有专任教师34名。自2013年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一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聘为“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在《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中,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排名国际问题研究类第一、综合排名第八。2022年12月,国际问题研究院入选“CTTI2022年度高校智库百强榜”(A+等级)。国际问题研究院教师长期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在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前身可溯源至1985年成立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这是中国高校中首批开展美国研究的机构。1990年7月,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1992年,复旦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成立。1994年,该中心正式开展各种活动。2000年11月,在复旦大学原有的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基础上合并组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2005年,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前身为俄罗斯东欧研究中心。同年6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2007年6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2013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同年,在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所属政治部的基础上,更名成立了全新的“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直接管理。2014年,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建立法国研究中心。2020年10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25年5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室更名为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机构简介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于2000年底在原有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成立。2013年起,为加强复旦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外交与战略需求,学校整合全校相关资源。

国际问题研究院是“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2022—2024)”。美国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亚太区域合作与治理研究中心是“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上海高校智库”。此外,国际问题研究院拥有5个“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分别是:日本研究中心、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

机构治理

机构部门

截至2025年5月,国际问题研究院下设15个校级研究中心(研究室),包括: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中国外交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亚太区域合作与治理研究中心、法国研究中心、中东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等。

美国研究中心

美国研究中心是针对美国问题研究以及中美关系研究的国家级研究单位,也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教授为该中心首任主任,现任主任是吴心伯教授。美国研究中心大楼总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基地资料室拥有藏书5万余册,其中外文书籍3万余册,常年订阅国内外期刊88种。

1985年,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2000年,该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6年,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比中,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总体获评“优秀”,其中公众影响力排名全国第一,社会服务能力排名全国第二,学术片综合排名全国第一。2017年被批准成为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同年,该中心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共同选出的中国核心智库阵列。2018年11月,该中心入选《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8)》高校智库影响力十强。同年,该中心被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评为“中国智库索引2018年度高校百强智库”,类别为A+。2019年底,该中心获评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9全国区域研究与国际关系领域智库15强。美国研究中心还连续五年入选上海社会科学院编制的《中国智库报告》国际类智库专业影响力前十位。

美国研究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4人。所有学者均拥有博士学位。其中,吴心伯、信强教授曾获“教育部新世纪学者”称号;吴心伯、信强宋国友教授曾获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资助。此外,中心还有专职图书资料专业技术人员1人,专职行政管理和科研助理人员2人。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在中美关系、美国政治与外交、美国经济、美国社会与宗教文化、美国的亚太战略、中美网络战略互动与博弈、军备控制和地区安全等领域和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研究优势。

日本研究中心

1990年7月,日本研究中心成立。根据中日关系的特点以及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的实际,确立了以日本经济和中日经济关系为主攻方向,同时对日本政治外交、中日美关系、中日人文交流等开展综合性研究。

该中心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行政人员2人,校内外兼职研究员80余名,并聘请日本、美国、韩国等国著名学者、实业家担任顾问教授。该中心图书室收藏日语图书杂志6万余册。中心1991年创办定期刊物《日本研究集林》(半年刊),为中国南方唯一一份综合性日本研究的专门学术杂志。

该中心科研人员代表性成果收录于《复旦日本研究丛书》,已出版20余册;累计发表中、日、英文学术论文150余篇(CSSCI);截至2017年共举办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28次,出版会议论文集25本;作为首席专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省部级及日本政企团体委托课题30余项。该中心参与智库建设,与日方学者联合撰写年度《中日关系战略报告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联部等中央部委合作。

该中心与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成蹊大学等著名高校建立学术交流关系。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卫材株式会社、三井物产、三菱商事等形成交流与合作关系。复旦大学池田大作思想研究中心靠挂于该中心。

朝鲜韩国研究中心

1992年,复旦大学朝鲜韩国研究中心成立。1994年正式开展各种活动。现主任为邢丽菊教授,该中心现有专职人员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资料员兼行政助理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兼职研究人员60余人,兼职人员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历史、经济、哲学、新闻、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为主,兼有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和平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以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烟台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日本中央大学、大东文化大学、岛根县立大学成均馆大学仁川大学等部分外地及海外学者加入。

该中心注重培养韩国学研究方向博士生、硕士生,承担博士后研究员和访问学者的合作研究工作。在韩国国际交流财团韩国学奖学金资助下,组织和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完成相关韩国问题的近300项研究项目,其中包括34篇博士学位论文、37篇硕士学位论文,有71位同学通过对于朝鲜半岛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博士和硕士学位。中心在研究生院与国际问题研究院支持下连续举办9届中国韩国学博士生论坛。现有中心成员先后开设了博士、硕士、本科各个层次课程共12门。

该中心注重专业资料的收集与收藏,目前已拥有韩国、朝鲜研究方面的专业图书1万5千册,是中国专业图书收藏最丰富的专业资料室之一。

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

2005年,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成立,其前身为俄罗斯东欧研究中心。该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俄罗斯和欧亚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安全、社会,中国与俄罗斯及欧亚国家关系,上海合作组织的安全、经济和人文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能源安全与外交等。该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四名(其中教授两名、副教授和讲师各一名)、专职翻译一名。中心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外语学院等单位合作。2017年,该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基地。该中心开展决策咨询,与国家相关决策部门建立联系,该中心研究人员经常性承担政府部门研究课题、应邀参加相关决策咨询会议。

该中心成员用中文、俄文和英文在中国、俄罗斯、欧亚国家、美国、日本等发表大量专业领域学术成果,经常性参与“瓦尔代论坛”“阿斯塔纳论坛”“东亚斯拉夫研究共同体””等国际知名欧亚问题交流平台的活动。该中心自2015年与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共同发起“中俄对话”联合研究项目并出版年度研究报告。该中心每年出版《学术简报》(内部刊物)。

该中心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为平台,开展日常工作,组织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除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外,中心还与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战略研究所、莫斯科卡内基中心、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基金会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哈萨克斯坦法拉比国立大学、乌兹别克斯坦世界经济和外交学院、乌兹别克斯坦战略和地区研究所、吉尔吉斯斯坦战略研究中心、塔吉克斯坦战略研究所、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布鲁金斯学会哥伦比亚大学乔治城大学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北海道大学斯拉夫—欧亚研究中心、波兰东方研究中心、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等有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

2005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成立,是中国高校最早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之一。该中心成立后根据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与学校区域国别研究布局,与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该中心现有教授/研究员3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名,围绕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安全、人文合作开展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

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2007年6月,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成立。联合国原副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原会长陈健大使担任中心首任主任。中心现任主任为张贵洪研究员,朱杰进教授为中心副主任,祁怀高研究员是中心研究人员。该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联合国与国际安全、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国改革、中国的国际组织外交等。该中心设有复旦大学“联合国研究论坛”,邀请联合国官员和学者不定期来复旦大学演讲。

2012年11月,该中心承办联合国文明联盟亚洲与南太地区磋商会议,2014年1月,该中心承办“变革中的全球治理:中国与联合国”国际会议。2015年10月,该中心举办第15届东亚联合国体系研讨会。2019年,该中心举办“发展和平与联合国和平行动”国际学术研讨会。该中心与中国联合国协会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等合作主“联合国与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中国的联合国外交”“联合国与全球治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南南合作”“联合国与国际法治”“联合国维和行动改革与东亚合作”等学术会议。

该中心出版“复旦联合国研究丛书”,已出《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与文明对话》《联合国发展报告》《中国、联合国与全球治理》《联合国与南南合作》《联合国与国际法治》《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与联合国》《联合国强大世界更美好》《联合国与和平行动》《联合国选举援助研究》《“保护的责任”与国际人权规范的建构》》等。

该中心已完成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际组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经验、问题与思考》、教育部《中国与联合国》、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中国、联合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研究项目,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国际组织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

中国外交研究中心

2007年6月,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成立。2007年6月至2024年9月,任晓教授曾任中心主任。中心助理研究员1名、兼职研究人员4名。

2008年10月,该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东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召开了“中外智库与外交政策”国内研讨会。2009年10月,该中心与美国全美亚洲研究所(NBR)派尔东北亚研究中心合作,召开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的中国外交”国际研讨会。2010年3月,该中心与英国达勒姆(Durham)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源与转变”国际研讨会。2011年9月,该中心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合作,共同举办了“人的安全的亚洲新路径”国际研讨会。

南亚研究中心

2007年,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成立。张家栋教授担任主任。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3人,聘请多名校内外南亚问题专家为特邀研究员。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美苏冷战结束后的南亚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问题,美国对南亚的政策,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等。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2009年,复旦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成立,由巴基斯坦政府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中巴双方共同领导。该中心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从事巴基斯坦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也是中国—巴基斯坦联合智库发起单位之一,还是“巴中商务论坛”中方承办单位和组织者之一。

该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冷战结束后的南亚政治、经济、外交和地区安全;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重点为中巴关系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美国对南亚的政策等。该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人、副教授1人,章节根任中心主任(2024年3月起)。中心聘请5名中国前驻巴大使、巴基斯坦前驻华大使为高级顾问,并聘请复旦大学大学校内外近10名南亚和巴基斯坦问题专家为特邀研究员。

2014年5月20日,巴基斯坦总统马姆努恩·侯赛因到访,中国驻巴大使孙卫东和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哈立德陪同。2017年,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发起建立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决定将其秘书处设在复旦大学。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

2013年11月11日,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成立。截至2023年6月,该中心现有研究人员1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国际问题研究院赵卫华教授担任中心主任(2022年9月起)。中心首任主任为石源华教授(2013年11月至2019年9月),中心第二任主任为杨健研究员(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

2017年5月28日,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成立。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是“中国—东盟学术共同体”(The Network of ASEAN-China Academic Institutes,NACAI)的常设秘书处。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也是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分中心。

2019年9月14日,中心启动了“复旦印尼倡议”项目(Fudan Indonesia Initiative Program, FIIP)。“复旦印度尼西亚倡议”项目旨在推动复旦大学对印尼内政外交的深入研究,扩大中印尼学术交流平台。

中欧关系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展欧洲问题研究的单位之一。2013年,在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所属政治部的基础上,更名成立了全新的“中欧关系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 CCER),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直接管理。

该中心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四个方面:中欧关系、欧洲一体化研究、欧盟对外关系、欧洲成员国研究(主要是德国、英国和法国研究)。该中心成员承担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和上海市社科基金、欧盟资助联合项目等支持的各类研究课题,并组织和出版了“欧盟与世界”丛书系列。与此同时,该中心与包括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等在内的海外研究机构开展学术合作,并承担了中国政府各类相关委托课题与政策咨询工作。

亚太区域合作与治理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智库复旦大学亚太区域合作与治理研究中心是首批设立的10个上海高校智库之一。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教授领衔。

智库以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和地区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聚焦中国崛起背景下与亚太重点国家和地区组织(如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东盟等)的互动,分析这种互动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提出中国的应对方略;研究亚太地区合作的路径和形式,探讨亚太地区治理机制建设,总结适合亚太地区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基于亚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现实,倡导具有亚太特色的地区国际关系规范。

法国研究中心

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在法国驻华大使白林(Sylvie Berman)女士和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先生的推动下,复旦大学建立法国研究中心。法国研究中心隶属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张骥教授担任中心主任,陈杰副教授担任中心副主任,聘请前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先生(2014-2016年担任顾问)和前法国驻华大使毛雷(Pierre Morel)先生担任中心顾问。

复旦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具有悠久的法国研究传统,与众多法国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间建立了长期的教学、科研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巴黎大学巴黎政治学院、里昂高师、斯特拉斯堡大学以及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法国国家图书馆等。1980 年,时任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先生访问复旦大学。此后德斯坦先生于2004 年、2010 年再次访问复旦向复旦学生发表演讲。

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的建立具有战略意义。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平台,它整合复旦的法国研究资源,其学科领域涵盖文、史、哲、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复旦大学在这些领域居于中国前列。法国研究中心是接待法国访问学者、访问学生的平台,为中国的法国研究学者提供对接支持,成为促进中法两国学者进行跨国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平台,对深化中法两国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建立起四大平台: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研究院和中国高校智库论坛。法国研究中心将广泛联系这些平台,为承接法国著名机构的合作和法国著名学者的访问提供支撑。

中东研究中心

2020年10月,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正式成立。2023年,该中心入选教育部中东联合研究院建设单位,2024年,该中心入选中阿智库联盟首批中方智库并参与“中阿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建设。该中心拥有校内专兼职研究人员16人,校外学术顾问13人。孙德刚研究员作为中心创始主任和主要筹建者,全面主持中心的建设工作和运行工作。张楚楚副教授担任中心副主任。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1964年2月,拉丁美洲研究室成立。最初设立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由程博洪先生筹建并担任第一任主任。拉丁美洲研究室曾拥有近30名科研教学人员。2000年11月,拉丁美洲研究室并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年5月,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批准,拉丁美洲研究室更名为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曹廷副研究员担任拉美中心主任(2025年5月起)。

拉美中心撰写出版了《拉丁美洲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墨西哥:文化碰撞的悲喜剧》(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拉丁美洲文化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西半球的裂变:近代拉美与美国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国际新格局下的拉美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墨西哥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巴西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等著作;编译出版了《苏联与拉丁美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格瓦拉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卡斯特罗和古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等多部书籍;出版了数十期《拉美问题译丛》和《拉美问题资料》。

2004年11月26至27日,拉美中心为庆祝建室40周年,召开主题为“新视野下的拉丁美洲与中拉关系”的研讨会,邀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2005年6月27日至28日,复旦大学拉美中心与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合作,共同在复旦大学举办“全球化时代的南北关系:美国与拉美的合作与对抗”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外国语大学、江汉大学和本校2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拉丁美洲中心设有资料室。资料室藏书以拉丁美洲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原版书及原版期刊为主。资料室藏有外文图书近3000册,中文图书1000多册,外文原版期刊五十余种,中文期刊三十余种。资料室另编有关于拉丁美洲方面的《参考资料》剪报。截至2022年3月,拉美中心有专职研究人员1名(曹廷副研究员)。

管理层

(截至2025年10月7日,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学术委员会

(截至2025年10月7日,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教学指导委员会

(截至2025年10月7日,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专任教师

截至2025年8月,国际问题研究院共有专任教师34名,包括正高级职称专任教师17名,副高级职称专任教师13名,中级职称专任教师4名。国际问题研究院34名专任教师全部获得博士学位。

行政人员

(截至2025年10月7日,以上内存参考资料来自:)

主要成果

部分著作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部分论文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学术交流

中国一东盟学术共同体

2017年,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下属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和东盟地区九家重要学术机构共同建立“中国一东盟学术共同体”。

“治学与人生”国际问题研究名家讲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于2019年起主办“治学与人生”国际问题研究名家讲坛。讲坛邀请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内取得了卓越学术成就,师德学风和治学之道得到学界同仁公认和推崇的“大咖”登坛主讲。讲坛打造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名家名师传承治学之道、分享人生感悟的重量级交流平台。

复旦—东早世情圆桌

复旦—东早世情圆桌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东方早报联合主办。世情圆桌将紧扣国际热点,提供深度分析,组织学者、专家多角度探讨当下国际和地区局势。世情圆桌旨在普及国际关系知识、提升学生和国民国际素养、加强学界、政界与媒体及公众互动。

“美国的战略走向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

“美国的战略走向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是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的年度美国研究学术会议,是国内从事美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就美国的战略动态以及中美关系进行交流与切磋的重要平台。

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

“复旦大学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简称“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简称“中国周边中心”)主办。截至2024年12月,中国周边中心已主办14届“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一般安排在每年的11月份召开。“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邀请来自中国外交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智库的专家学者参加。“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围绕中国周边外交当年形势展开研讨,并对周边外交来年发展趋势进行研判。

复旦中东名家讲坛

“复旦中东名家讲坛”(Fudan Middle East Frontier Forum)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的重要学术品牌。国内外著名中东问题专家和驻中东大使作为嘉宾应邀参加高端对话,开展学术交流。

复旦中东研究论坛

复旦中东研究论坛,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中心与中国中东学会联合举办的年度论坛,旨在为全球中东学界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培养中东研究青年才俊,建设中东研究学术共同体。

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术沙龙(国研沙龙)

“国研沙龙”活动旨在活跃和加强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孵化国际问题研究新兴学术视角和观点;搭建国际问题研究论文发表平台;形成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交流网络。

“欧亚研究全国青年学术共同体”研讨会

欧亚研究全国青年学术共同体是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打造的,以国内从事俄罗斯、中亚、高加索及里海等区域和国别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研究的青年学者为主的学术交流平台。自2017年起,复旦大学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每年召开一次共同体的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从事相关问题研究的青年学者共聚一堂,围绕欧亚研究的热点议题、学术前沿、研究方法等进行交流,现已成为国内从事欧亚研究的青年学者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

博士生学术工作坊(羽成学社)

羽成学社提供博士生导师、青年教师、博士生三者互动和交流的平台。其活动形式包括:学术论文发表交流会、读书会、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交流会、海外知名高校研修经验交流会等。

国研·知悟读书会

国研·知悟读书会是国际问题研究院资料室超越资料室的传统角色与功能。

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

2012年至2024年,据不完全统计,国际问题研究院教师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6项。

教育部项目

2012年至2024年,据不完全统计,国际问题研究院教师共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项。

上海市哲社课题

2012年至2021年,据不完全统计,国际问题研究院教师共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3项。

上海市其他科研项目

2012年至2021年,据不完全统计,国际问题研究院教师共获得上海市高校智库(含内涵建设计划)课题10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课题8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项目课题2项,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2项。

所获荣誉

1.自2013年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一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聘为“外交部政策研究课题重点合作单位”。

2.在《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中,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排名国际问题研究类第一、综合排名第八。

3.2022年12月,国际问题研究院入选“CTTI2022年度高校智库百强榜”(A+等级)。

4.国际问题研究院教师长期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在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1)吴心伯(2010年度)、信强(2013年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2)孙德刚(2021年度)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3)赵明昊 (2022年度)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4)2015年12月,石源华专著:《中华民国外交史新著》,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一等奖

(5)2020年12月,国际问题研究院教师共获2项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分别为:任晓:《中国对外援助:理论与实践》(与刘慧华合著),著作,二等奖;汪晓风:《网络战略:美国国家安全新支点》,著作,二等奖。

(6)2024年7月,冯玉军专著:《欧亚新秩序(三卷本)》,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

(7)国际问题研究院教师获“上海市第十二届(2012年—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获“上海市第十届(2012年—2013年)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1项。

(8)国际问题研究院教师获“上海市第十三届(2014年—2015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

(9)国际问题研究院教师获“上海市第十四届(2016年—2017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

(10)国际问题研究院教师获“上海市第十五届(2018年—2019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11)石源华专著:《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报告》,获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2018年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著作奖”(2018年10月)。

(12)祁怀高和薛松主编的英文著作:《南海合作开发:政策、障碍与展望》,获“2020CTTI来源智库年度优秀成果”。

发展规划

展望2035年,国际问题研究院对标建设国际一流高端智库,确定了“四位一体”发展目标:建成中国国际问题与区域国别研究的顶尖学术重镇;建成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事业的顶尖智库;建成中国国际问题与区域国别研究高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顶尖人才基地;建成中国理念和话语的重要国际传播平台。

相关报道

2025年5月30日下午,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第59届科研报告会,主题为“世界大变局与地区形势走向”。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美国研究中心韦宗友教授,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简军波副研究员,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研究员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赵隆研究员分别作报告。报告会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信强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近百位师生和校友参加本届报告会。

参考资料 >

首页.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研究院简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首页.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美国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成立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法国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国际合作.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11

中东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荣誉奖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日本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朝鲜韩国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中国外交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南亚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亚太区域合作与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研究院领导.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学术委员会.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教授/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青年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青年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双聘教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行政人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学术科研.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最新论文.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治学与人生”国际问题研究名家讲坛.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复旦—东早世情圆桌.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系列论坛.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简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简介.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科研项目.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2025-10-07

​资讯 | 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校庆报告会 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复旦发展研究院.202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