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刺尾鬣蜥

黑刺尾蜥(拉丁学名:Ctenosaura similis),又名黑鬣蜥,是美洲鬣蜥科刺尾鬣蜥属中最大的种类,也是全球奔跑速度最快的蜥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录其奔跑速度达每小时34.9公里。

黑刺尾鬣蜥雄性体长可达1.5米,雌性约1米,冠上有长棘,一直延伸至背部中央,尾部具角状鳞片,这也是其得名的原因。成年体色以灰白或黄褐色为主,背部有4-12条深色斑纹,繁殖期雄性头部及喉部呈现橙色。黑刺尾鬣蜥原产于墨西哥巴拿马共和国中美洲地区,已被引入佛罗里达州及加勒比岛屿。它的栖息地类型多样,包括森林、稀树草原、灌丛地、草原、海洋潮间带、海岸滩涂,以及人造陆地环境和引进植被区等。黑刺尾鬣蜥以植食为主,吃花朵、树叶、茎类和水果,偶尔吃小型动物、鸟卵节肢动物门。其会在一年中的特定时期聚集并进行交配,每次产约2至25枚卵,卵孵化需要经过3至4个月。

2010年,黑刺尾鬣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级别为无危(LC)。其被猎捕用于食用和市场交易,但此类活动尚未对该物种种群构成显著威胁。

命名

黑刺尾鬣蜥最初是由英国动物学家Gray于1831年描述。黑刺尾鬣蜥因其尾部有独特的棘状大型鳞片而得名。

形态与特征

黑刺尾鬣蜥是刺尾鬣蜥属中体型最大的,雄蜥可以长达1.5米,雌蜥也有1米长。它们的冠上有长棘,一直延伸至背部中央。虽然个别颜色可以有很大分别,一般都是呈白灰色或黄褐色,背上有4-12条斑纹。雄蜥头部及喉咙附近在繁殖季节会呈现橙色

分布范围

黑刺尾鬣蜥原产于中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伯利兹、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共和国以及哥伦比亚的加勒比岛屿。之后,被引入至佛罗里达州委内瑞拉,并已建立稳定群落。该物种分布地点超过20个。

栖息环境

黑刺尾鬣蜥栖息地类型多样,包括森林、稀树草原、灌丛地、草原、海洋潮间带、海岸滩涂,以及人造陆地环境和引进植被区等。它们偏好阳光充足的开阔地带,可见于干燥或湿润的森林生境,同时也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沿海潟湖与沼泽、沙滩、农业用地、受干扰的开放区域、牧场等地,甚至能在城市区域附近发现其踪迹。

生活习性

黑刺尾鬣蜥主要是草食性的,吃花朵、叶子、茎及果实,但也有时会吃细小的动物、蛋及节肢动物门。幼蜥倾向吃昆虫,逐渐转变为草食性。

黑刺尾鬣蜥是攀爬的能手,喜欢栖息在岩石环境,可以躲在石缝,在石上哂太阳及攀爬附近的树。它们是日间活动的。当遇到掠食者时会快速逃走,但危急时也会摆动尾巴及咬对方。《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纪录黑刺尾鬣蜥的奔跑速度达每小时34.9公里,是全球跑得最快的蜥蜴。

生长繁殖

黑刺尾鬣蜥大约在3至4岁时达到性成熟。不同种群的交配时间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会在一年中的特定时期聚集并进行交配。雄性个体拥有一对称为半阴茎的交配器官,在非使用状态下,它们收缩于尾巴根部、紧邻泄殖腔的位置。进入繁殖期后,其中一个半阴茎会通过肌肉运动外翻并充血。完成求偶行为后,在交配过程中,只有一个半阴茎会插入雌性的泄殖腔,精子通过其表面的沟槽进行输送。交配结束后,半阴茎通过排空血窦并激活牵拉肌,在缩回过程中恢复内翻状态。

进入繁殖季节后,卵生的雌性会迁徙至合适地点进行筑巢。它们会挖掘深度约半米的洞穴,并在其中产下2至25枚卵。产卵结束后,雌体会守护巢穴一段时间,以防止其他雌性在同一地点筑巢。经过3至4个月的孵化期,幼蜥破壳而出,通常还需要约一周时间才能完全掘出巢穴。这些新生幼蜥体型极小,可轻松置于掌心。在成长初期,它们需要面对食物短缺、鹰类和鸮类等天敌威胁。若能度过这段时期,黑鬣蜥的寿命可超过60年。

物种保护

2010年,黑刺尾鬣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级别为无危(LC)。黑刺尾鬣蜥在中美洲地区被猎捕用于食用和市场交易,但此类活动尚未对该物种种群构成显著威胁。

参考资料 >

Ctenosaura similis (Gray, 1831).catalogueoflife.2025-10-03

动物图册——黑刺尾鬣蜥.微信公众号平台.2025-10-03

Common Spiny-tailed Iguana.iucnredlist.2025-10-03

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10-09

Ctenosaura simil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