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中国为保证药品质量可控、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而依法制定的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法典。主要收载中国临床常用、疗效肯定、质量稳定(工艺成熟)、质控标准较完善的品种。
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国家药典委员会制定与修订,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应遵循的法定依据,是国家药品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第一部195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由原卫生部编印发行。1965年1月、1979年10月和1985年9月原卫生部相继颁布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此后每五年更新一版。截至2025年10月,2025年版《中国药典》为第12版药典,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经第十二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总共有4部,分别收载了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药用辅料、药包材以及通用技术要求等,收载品种新增了159种,修订1101种,共收载6385种。另外,新版药典新增通用技术要求69个,修订133个,指导原则新增33个,修订17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分为四部出版: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以及放射性药品等;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四部收载通则,包括:制剂通则、检验方法、指导原则、标准物质和试液试药相关通则、药用辅料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作用主要是作为判定药品质量的技术法典,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作为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促进药品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执行法的国家标准,引领产业可持续发展。
结构与内容
以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例,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主要包括凡例、品种正文、通用技术要求和指导原则。
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品种总计6385种,新增159种,修订1101种,不再收载32种。其中,一部中药收载品种共计3069种,新增28种,修订420种,不再收载19种;二部化学药收载品种共计2776种,新增66种,修订483种,不再收载而转四部收载2个药用辅料品种;三部生物制品收载品种共计153种,新增13种,修订62种,不再收载13种;四部收载药用辅料共计387种,新增52种,修订136种。本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通用技术要求共计410个,新增69个,修订133个;收载指导原则共计72个,新增33个,修订17个,不再收载3个。
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工作,当年11月卫生部召集在京有关医药专家研讨编药典问题。1950年1月卫生部从上海市调药学专家孟目的教授负责组建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和处理日常工作的干事会,筹划编制新中国药典。
1953年版
1950年4月在上海召开药典工作座谈会,讨论药典的收载品种原则和建议收载的品种,并根据卫生部指示,提出新中国药典要结合国情,编出一部具有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药典。随后,卫生部聘请药典委员49人,分设名词、化学药、制剂、植物药、生物制品、动物药、药理、剂量8个小组,另聘请通讯委员35人,成立了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任主任委员。
1951年4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对药典的名称、收载品种、专用名词、度量衡问题以及格式排列等作出决定。干事会根据全会讨论的意见,对药典草案进行修订,草案于1952年底报卫生部核转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后,第一部《中国药典》1953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
1953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531种,其中化学药215种,植物药与油脂类65种,动物药13种,抗生素2种,生物制品25种,各类制剂211种。药典出版后,于1957年出版《中国药典》1953年版第一增补本。
1963年版
1955年,卫生部成立第二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49人,通讯委员68人,但这届委员会因故未能进行工作。1957年成立第三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80人,药学专家汤腾汉教授为这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不设通讯委员),同年7月28日至8月5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卫生部李德全部长作了药典工作报告,特别指出第一版中国药典没有收载广大人民习用的中药,是个很大的缺陷。会议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了制订药典的原则,讨论了药典的性质和作用,并修改了委员会章程,会议一致认为应把合乎条件的中药收载到药典中。8月27日卫生部批准委员会分设药理学与医学、化学药品、药剂、生化药品、生药、生物制品六个专门委员会及名词小组,药典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日常工作机构改称秘书室。
1958年,经常务委员会研究并经卫生部批准,增聘中医专家8人、中药专家3人组成中医药专门委员会,组织有关省市的中医药专家,根据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起草中药材和中药成方(即中成药)的标准。
1959年6月25日至7月5日在北京召开这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主要审议1963年版药典草稿,并确定收载品种。草稿经修订补充后,分别由各专门委员会审定,于1962年完成送审稿,报请国务院批准后付印,1965年1月26日卫生部公布《中国药典》1963年版,并发出通知和施行办法。
1963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1310种,分一、二两部,各有凡例和有关的附录。一部收载中医常用的中药材446种和中药成方制剂197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667种。此外,一部记载药品的“功能与主治”,二部增加了药品的“作用与用途”。
1966年,由于“文革”动乱影响,药典委员会工作陷于停顿。1972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复卫生部“同意恢复药典委员会,四部(卫生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商业部、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参加,卫生部牵头”。
1977年版
1972年5月31日至6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编制国家新药典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自治区、直辖市)的药品检验、药政管理以及有关单位代表共88人。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编制药典的指导思想、方法、任务和要求,交流了工作经验,确定了编制新药典的方案,并分工落实起草任务。1973年4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药典工作会议,讨论制订药典的一些原则要求,以及中西药品的标准样稿和起草说明书,并根据药材主产地和药品生产情况,调整了起草任务。1979年10月4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77年版自1980年1月1日起执行。1977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1925种。一部收载中草药材(包括少数民族药材)、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以及一些单味药材制剂等882种,成方制剂(包括少数民族药成方)270种,共1152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3种。
1985年版
1979年,由卫生部聘请委员112人组建第四届药典委员会,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兼任主任委员。同年11月22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这届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讨论修改了委员会章程、药品标准工作管理办法及工作计划。委员会分设:中医、中药、医学与药理学、化学药、生化药、药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及名词10个专业组。由有关专业组分别推荐新药典收载的品种,中医专业组负责审查拟定一部收载的品种范围;医学与药理专业组负责审查拟定二部收载的品种范围;由主产地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检验所和有关单位负责起草标准,药典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交叉复核,有些项目组成专题协作组通过实验研究后起草,标准草案经有关专业组委员并邀请有关药品检验所和药厂的代表讨论审议后报卫生部审批。《中国药典》1985年版于1985年9月出版。1986年4月1日起执行。该版药典共收载药品1489种。一部收载中药材、植物油脂及单味制剂506种,中药成方207种,共713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6种。
198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执行,该法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明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药典委员会,负责组织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进一步确定了药品标准的法定性质和药典委员会的任务。
1986年第五届药典委员会组建,常设办事机构改为秘书长制。同年5月5日至8日召开第五届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修订了委员会章程,通过了“七五”期间标准工作设想,确定编制《中国药典》1990年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分别举行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及药理等专业会议,安排起草和科研任务。1987年11月出版《中国药典》1985年版增补本,新增品种23种,修订品种172种,附录21项。
1988年10月,第一部英文版《中国药典》1985年版正式出版。同年还出版了药典二部注释选编。
1990年版
1989年3月,各地起草的1990年版药典标准初稿基本完成,药典委员会常设机构开始组织审稿和编辑加工。1990年12月3日卫生部颁布《中国药典》1990年版自1991年7月1日起执行。这版药典分一、二两部,共收载品种1751种。一部收载784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09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275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967种。与1985年版药典收载品种相比,一部新增80种,二部新增213种(含1985年版药典一部移入5种);删去25种(一部3种,二部22种);对药品名称,根据实际情况作了适当修订。药典二部品种项下规定的“作用与用途”和“用法与用量”,分别改为“类别”和“剂量”,另组织编著《临床用药须知》一书,以指导临床用药。有关品种的红外光吸收图谱,收入《药品红外光谱集》另行出版,该版药典附录内不再刊印。
1995年版
1991年组建第六届药典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通过了委员会的章程和编制《中国药典》1995年版设计方案,并成立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专家共11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分设13个专业组,即:中医专业组、中药材专业组、中成药专业组、西医专业组、药理学专业组、化学药专业一组、化学药专业二组、化学药专业三组、抗生素专业组、生化药品专业组、生物制品专业组、放射性药品专业组、药品名词专业组。会后,各专业组分别召开专业组委员扩大会议,安排落实全会提出的任务。
1993年《中国药典》1995年版附录初稿发往各地作为起草、修订正文标准的依据。1994年7月各地基本完成了标准的起草任务,由药典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分别组织审稿工作。1994年11月29日提交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审议,获得原则通过,报请卫生部审批付印。卫生部批准颁布《中国药典》1995年版自1996年4月1日起执行。这版药典收载品种共计2375种。一部收载920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22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398种;二部收载1455种,包括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及辅料等。一部新增品种142种,二部新增品种499种。二部药品外文名称改用英文名,取消拉丁名;中文名称只收载药品法定通用名称,不再列副名。编制出版《药品红外光谱集》第一卷(1995年版)。《临床用药须知》一书经修订,随《中国药典》1995年版同时出版,经卫生部批准,其中的“适应证”和“剂量”部分作为药政和生产部门宣传使用和管理药品的依据。
这届药典委员会除完成1995年版药典的编制外,还于1992年、1993年先后编制出版《中国药典》1990年版第一、第二增补本,二部注释和一部注释选编,《中药彩色图集》和《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以及《中国药品通用名称》等标准方面的配套丛书。《中国药典》1990年版英文版亦于1993年7月出版发行。
为加强国家药品标准工作,1993年5月21日卫生部决定将药典委员会常设机构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离出来,作为卫生部的直属单位,这是药典委员会机构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
2000年版
1996年5月经卫生部批准,第七届药典委员会成立,1998年9月,根据中编办(1998)32号文:国家药典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并划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这届委员会设专业委员会共16个,分别为:中医专业委员会、中药第一专业委员会、中药第二专业委员会、中药第三专业委员会、中药第四专业委员会、医学专业委员会、药品名词专业委员会、附录专业委员会、制剂专业委员会、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化学药品第一专业委员会、化学药品第二专业委员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生化药品专业委员会、放射性药品专业委员会、生物制品专业委员会。
1996年召开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这届药典委员会提出的“《中国药典》2000年版设计方案”,一部确立了“突出特色,立足提高”,二部确立了“赶超与国情相结合,先进与特色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根据这届委员会提出的设计方案,1996年10月起,各专业委员会先后召开会议,落实设计方案提出的任务并分工进行工作。
1997年底,首先完成了附录与制剂通则的修改,并下发各起草单位征求意见。1998年底药典初稿完成,经进一步征求全国各有关方面的意见,至1999年10月底,先后召开了16个专业委员会审定稿会议。《中国药典》2000年版于1999年12月经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审议通过,报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颁布,于2000年1月出版发行,2000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
2000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2691种,其中一部收载992种,二部收载1699种。一、二两部共新增品种399种,修订品种562种。这版药典的附录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和提高,一部新增附录10个,修订附录31个;二部新增附录27个,修订附录32个。二部附录中首次收载了药品标准分析方法验证要求等六项指导原则,对统一、规范药品标准试验方法起指导作用。现代分析技术在这版药典中得到进一步扩大应用。第七届药典委员会还完成了《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九九七年增补本、一九九八年增补本、《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一九九八年增补本)及《药品红外光谱集》(第二卷)、《临床用药须知》(第三版)。1997年完成了《中国药典》1995年版英文版。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七届药典委员会还决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英文版与中文版同步出版。
以往几版药典中的“剂量”“注意”项内容,由于过于简单不能准确反映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国药典》2000年版设计方案”的提议,这版药典二部取消了这两项,其有关内容移至《中国药典》2000年版《临床用药须知》一书中。
2002年10月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第八届药典委员会成立。原常务委员会更名为执行委员会,由全体委员大会授权审定《中国药典》及国家药品标准的重大事项。本届委员会设专业委员会共24个。在上一届委员会的基础上,增设了民族药专业委员会(筹)、微生物专业委员会、药品包装材料与辅料专业委员会;原生物制品专业委员会扩增为血液制品专业委员会、病毒制品专业委员会、细菌制品专业委员会、体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专业委员会、重组制品专业委员会和体外诊断用生物试剂专业委员会。
2005年版
2002年10月召开第八届药典委员会全体大会及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本届药典委员会提出的“《中国药典》2005年版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明确了坚持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确定了“科学、实用、规范”等药典编纂原则;决定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并入药典,设为药典三部;并编制首部中成药《临床用药须知》。
2002年11月起,各专业委员会先后召开会议,安排设计方案提出的任务并分别进行工作。2003年7月,首先完成了附录草案,并发有关单位征求意见。2004年初药典附录与品种初稿基本完成,增修订内容陆续在国家药典委员会网站上公示3个月,征求全国各有关方面的意见。6月至8月,各专业委员会相继召开了审定稿会议。9月,《中国药典》2005年版经过第八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议审议通过,12月报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颁布,于2005年1月出版发行,2005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共收载3212种,其中新增525种。药典一部收载品种1147种,其中新增154种、修订453种;药典二部收载1964种,其中新增327种、修订522种;药典三部收载101种,其中新增44种、修订57种。《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而本版药典未收载的品种共有9种;2000年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及2002年增补本收载而未收载入药典的品种共有123种。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的附录,药典一部为98个,其中新增12个、修订48个,删除1个;药典二部为137个,其中新增13个、修订65个、删除1个;药典三部为140个,其中新增62个、修订78个,删除1个。一、二、三部共同采用的附录分别在各部中予以收载,并进行了协调统一。
《中国药典》2005年版在主任委员的积极倡导下,对药品的安全性问题更加重视。药典一部采用原子吸收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增加了有害元素(铅、镉、砷、汞、铜)测定法,并规定了有害元素的限度;药典一部还增加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药典二部有126个静脉注射剂增订了不溶性微粒检查,增修订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品种达112种;残留溶剂测定法中引入国际间已协调统一的有关残留溶剂的限度要求,并有24种原料药增订了残留溶剂检查;药典二部还增加了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正电子类和锝[99mTc]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药典三部增订了逆转录酶活性检查法、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测定法等,牛血清蛋白残留量及CHO细胞蛋白残留量等检测方法也得到改进。本版药典结合中国医药投资有限公司的现状和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由卫生部颁布的原《澄明度检查细则和判断标准》修订为“可见异物检查法”,以加强注射剂等药品的用药安全。
《中国药典》2005年版坚持注重环保的一贯性原则,在品种中对苯等有害溶剂,尽可能采用其他溶剂替代。本版药典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对收载的中成药标准项下的【功能主治】进行了科学规范,为准确理解中成药的功能主治及合理用药提供了保证,促进中医药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三部源于《中国生物制品规程》。自1951年以来,该规程已有六版颁布执行,分别为1951年及1952年修订版、1959年版、1979年版、1990年版及1993年版(诊断制品类)、1995年版、2000年版及2002年增补版。2002年翻译出版了第一部英文版《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年版)。
第八届药典委员会还完成了《中国药典》2000年版2002年增补版、2004年增补版、《中国药品通用名称》(2005年版)及《药品红外光谱集》(第三卷)、《临床用药须知》(中成药第一版、化学药第四版)。
2005年,完成了《中国药典》2005年版英文版。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本届委员会期间,与美国药典委员会联合举办了首届中美药典论坛。
2010年版
2010年版《药典》分一部、二部和三部,收载品种总计4567种,其中新增1386种。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品种共计2165种,其中新增1019种(包括439个饮片标准)、修订634种;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品种共计2271种,其中新增330种、修订1500种;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品种共计131种,其中新增37种、修订94种。
2010版药典收载的附录亦有变化,其中药典一部新增14个、修订47个;药典二部新增15个、修订69个;药典三部新增18个、修订39个。一、二、三部共同采用的附录分别在各部中予以收载,并尽可能做到统一协调、求同存异。
2015年版
2015年版《药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0版药典。2010年3月第十届药典委员会组建成立,历时5年完成2015年版药典编制工作。《中国药典》2015年版由一部、二部、三部、四部构成,收载品种总计5608种,其中新增1082种。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品种共计2598种,其中新增440种、修订517种,不收载7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以及放射性药品等,品种共计2603种,其中新增492种、修订415种,不收载28种。三部收载生物制品137种,其中新增13种、修订105种,不收载6种。为解决长期以来各部药典检测方法重复收录,方法间不协调、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本版药典对各部药典共性附录进行整合,将原附录更名为通则,包括制剂通则、检定方法、标准物质、试剂试药和指导原则。重新建立规范的编码体系,并首次将通则、药用辅料单独作为《中国药典》四部。四部收载通则总计317个,其中制剂通则38个、检验方法240个、指导原则30个、标准物质和试液试药相关通则9个;药用辅料270种,其中新增137种、修订97种,不收载2种。《药典》于2015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20年版
2020年6月,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鳞甲目、马兜铃、天仙藤、黄连羊肝丸等四个品种未被继续收载。
2020年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正式颁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国药典》于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
2020年版《中国药典》分为四部出版。一部中药收载2711种,其中新增117种、修订452种。二部化学药收载2712种,其中新增117种、修订2387种。三部生物制品收载153种,其中新增20种、修订126种;新增生物制品通则2个、总论4个。四部收载通用技术要求361个,其中制剂通则38个(修订35个)、检测方法及其他通则281个(新增35个、修订51个)、指导原则42个(新增12个、修订12个);药用辅料收载335种,其中新增65种、修订212种。
2025年版
2025年3月25日,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消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经第十二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予颁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202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总计6385种,新增159种,修订1101种,不再收载32种。其中,一部中药收载品种共计3069种,新增28种,修订420种,不再收载19种;二部化学药收载品种共计2776种,新增66种,修订483种,不再收载而转四部收载2个药用辅料品种;三部生物制品收载品种共计153种,新增13种,修订62种,不再收载13种;四部收载药用辅料共计387种,新增52种,修订136种。本版《中国药典》收载通用技术要求共计410个,新增69个,修订133个;收载指导原则共计72个,新增33个,修订17个,不再收载3个。
主要作用
从1953年版《中国药典》开始,每一版药典都是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尤其是在1985年版药典之后,药典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药典中所采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从灵敏度、专属性较低的薄层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逐步发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近些年来又逐步引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脱氧核糖核酸分子鉴定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等先进的分析技术,灵敏度、准确性以及专属性大幅提升。通过不断提升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等指标的控制水平,《中国药典》作为判定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要求,为有效地保障药品质量、维护公众用药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3年版《中国药典》,仅收载品种531种,制剂通则12个,分析检测方法41种,虽然品种标准和通则方法均尚不成熟,却为药品标准体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63年版药典开始将中药单独收载于药典一部,2005年版药典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纳入药典,作为药典三部,2015年版药典附录与辅料单独成卷作为药典四部,形成了目前一部收载中药、二部收载化学药、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四部收载通用检测方法和辅料的格局。而在2015年版药典中,首次将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制备、药包材以及药用玻璃容器等通则或指导原则纳入药典,形成了目前涵盖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生物制品、药用辅料、药包材、标准物质等全面和系统的药典标准架构。
《中国药典》中收载的通则系按照剂型分类,针对各剂型特点所规定的基本技术要求,对于指导和建立相关的技术审评标准、GMP检查标准,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收载的指导原则,大多为考察药品质量、起草制定标准等方面的指导性规定,对相关环节起到了规范和协调的作用。因此,随着《中国药典》内容的不断充实,药品标准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推进了药品监督管理技术标准体系的重大发展。
《中国药典》不仅是一个国家医药科技、药品监管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国家医药产业发展的综合体现。一个国家执行药品标准水平的高低,反映的是这个国家医药制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整体水平。近年来,中国制药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依然很严重,这不仅造成了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市场无序竞争,也制约中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药典》作为强制性执行的技术法典,通过系统性的提高药品标准,使那些生产工艺先进、质量控制水平突出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推动了中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中国从仿制药大国向仿制药强国转变。同时,通过《中国药典》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完善,提升了制药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更加积极主动地提高质量标准,更加重视药品质量控制技术攻关,从而提升药品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四部.豆瓣读书.2025-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一部.豆瓣读书.2025-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二部.豆瓣读书.2025-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三部.豆瓣读书.2025-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0-11
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百家号.2025-10-11
2025年版中国药典今起实施.合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5-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湖北中医药大学.2025-10-11
中国药典的发展历史及启示(下).药典博物馆.2025-10-11
国家药监局关于实施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关事宜的公告.中国政府网.2025-10-11
2025年版《中国药典》10月1日起施行.中国食品药品网.2025-10-11
国家药典委员会历史沿革.中日医药信息网.2025-1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药典博物馆.2025-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药典博物馆.2025-10-11
2015 年版《中国药典》专栏.国家药典委员会.2025-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药典博物馆.2025-10-11
第十届药典委员会成立暨中国药典60年庆典大会在北京召开.海南药品检验所.2025-10-11
穿山甲不再入药热议频频.人民网.2020-06-10
2020年版《中国药典》颁布,将于12月30日起正式实施.澎湃.2020-07-02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颁布.网易.2025-07-11
新版《中国药典》正式颁布--社会--人民网.人民网.2020-07-15
刚刚,2020年版《中国药典》颁布.百家号.202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