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王庙

郑王庙(别名:郑王寺、皇冠寺、昌寺、黎明寺,英文名:Wat Arun),是泰国王家寺庙之一,位于泰国湄南河右岸的吞武里。

黎明寺始建于大城王朝,初名“玛戈寺”,因所在邦玛戈县得名。后同县新建寺庙深入曼谷大运河,原寺改称“外玛戈寺”。1767年(佛历2310年),郑信大帝迁都吞武里,乘船于黎明抵达外玛戈寺前,为纪念吉兆,将其更名为“黎明寺”。吞武里为首都时,黎明寺被视为国寺,供奉着昭披耶玛哈甲沙功置于佛塔的玉佛和帕邦佛像,还举办了七昼夜庆典。但因寺位于新建王宫中心,当时不许僧侣驻锡。拉玛一世国王登基后,在湄南河东岸建都,拆除吞武里王宫城墙,黎明寺不再属王宫范围,国王遂允许僧侣驻锡,并委派伊沙拉颂吞王子(后为拉玛二世国王)修复,不过仅完成僧舍修复,拉玛一世国王便驾崩。拉玛二世国王统治时,继续修复并亲自塑像,铸成后供奉于大殿作主佛像。佛历2363年,举行庆典庆祝修复完成,赐名“瓦鲁恩拉差他那寺”。蒙固国王时,又下令进一步修复,并改寺名为“瓦鲁恩拉差瓦拉兰寺”。后来,成为纪念泰国第41代君王、民族英雄郑王的寺庙,习惯称为“郑王庙”。

郑王庙由主佛塔、主佛殿和受戒殿组成,郑王庙的主塔高82米,底座和塔身均呈方形,层数很多,面积逐层递减。寺内有五座一模一样的佛塔,一大四小,寺院入口处有巨型守护神石像。在郑王庙正门口设立有夜叉门神,佛殿内供奉着郑王的塑像。佛塔四周、寺庙内摆放有中国古代人物石雕以及仙女、猪羊和虎猴等神兽石雕。

历史沿革

郑王庙始建于阿瑜陀耶王朝,建造年代约在公元1688年的阿瑜陀耶时期,最初名为“玛戈寺”,源于所在“邦玛戈”县名。后来,因同县新建寺庙深入曼谷大运河内部,被称作“内玛戈寺”,原寺则改称“外玛戈寺”。公元1767年(佛历2310年),郑信大帝计划将首都迁至吞武里,乘船沿水路而下时,恰在黎明时分抵达外玛戈寺前。为纪念这一吉兆,郑信大帝将外玛戈寺更名为“黎明寺”。

吞武里成为都城期间,黎明寺地位特殊。它被视为国寺,供奉着玉佛和帕邦佛像,这两尊佛像由昭披耶玛哈甲沙功置于佛塔中,还为此举行了为期七昼夜的盛大庆典。不过,因黎明寺位于新建王宫中心,当时不许僧侣在此驻锡。拉玛一世国王登基后,在湄南河东岸新建都城,拆除吞武里王宫城墙,黎明寺不再处于王宫范围。于是,国王允许僧侣重新驻锡,并委派伊沙拉颂吞王子殿下(即后来的拉玛二世国王)负责修复。但仅完成僧舍修复,拉玛一世国王便驾崩。

曼谷王朝时期(1809年到1824年),曼谷王朝的拉玛二世重建“明通寺”,增修了中央大塔和四周小塔群,帕普陀勒腊纳帕莱国王(二世王)下令建造一座新的巴朗式佛塔,以作为首都的主佛塔。当时由公玛门杰萨达博丁督造,从1809年开始修建,于1851年三世王帕南诰昭御华时期竣工。2013年到2017年,主佛塔再次得到大规模修缮。皇家佛寺住持梵金刚慧大师颂吉·国威陀说“要将黎明寺修缮得妙好而庄严,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泰国象征”。

后来,成为纪念泰国第41代君王、民族英雄郑王的寺庙,习惯称为“郑王庙”。

景区布局

郑王庙由主佛塔、主佛殿和受戒殿组成,郑王庙的主塔高82米,底座和塔身均呈方表,层数很多,面积逐层递减。寺内有五座一模一样的佛塔,一大四小,寺院入口处有巨型守护神石像。在郑王庙正门口设立有夜叉门神,佛殿内供奉着郑王的塑像佛塔四周、寺庙内摆放有中国古代人物石雕以及仙女、猪羊和虎猴等神兽石雕。

重要景点

主塔庙堂

主塔庙堂供有郑昭王像及遗物,殿内悬有中国式的灯笼。

守护者巨人之王

通往东部教堂的拱门有一个守护者,站着一个情人俱乐部。绿色的身体被称为守护者,以防止邪恶落入右侧的巨人神殿中,被称为“巨人之王”。城市的统治者另一个巨人在左边,庞加的统治者是一个叫做“Sahasdetcha”的白色物体。他们俩都是巨大的灰泥巨人,装饰着图案化的彩色瓷砖和衣服。原始物品建于拉玛三世国王统治期间,根据监护神的教义,它是“徒”。为了让众神按照传说中的巨人与郑王庙战斗的传说保存宗教场所与玉佛寺的巨大佛护身符一起禁止军事行动互相打击直到周围的国家变得平坦。

佛塔

郑王庙主佛塔大量应用嵌瓷装饰,有“泰国埃菲尔铁塔”之美称。主佛塔由一座大塔和四座小塔组成,一起建在平整的大方形基座上,形成一个基本的高度。大方形基座表面由方形石块铺垫,侧面为层级凹凸样式,全部涂以白色。五个塔为婆罗门式尖塔,属于大乘舍利塔式,基座和塔身均呈方表,层数很多,面积逐层递减,显得古朴而庄重。塔顶具有柬埔寨高棉王国吴哥通王城建筑的风格特点。塔的外面采用各种颜色陶瓷片、玻璃和贝壳等材料镶嵌装饰。陶瓷材料镶嵌最多,最密集,除整个大基座没有镶嵌装饰外,五个塔从本塔基座到塔顶,以碎瓷片、瓷碟、瓷碗镶嵌成种种花饰。大塔结构比较复杂,主要由四个王冠形尖顶的泰图3主佛塔基座式门楼以及塔基、塔身、塔顶、回廊、护栏、台阶、门洞、佛龛、佛亭、塔室、塔窗等构成。造型元素主要有浮雕或立体的狮子、夜叉、猴、驮塔天人、神象、帝释天迦楼罗毗湿奴,镶嵌的花草树木,赤铁矿色的石雕小佛塔,琉璃窗花,假山以及摆放的6米高巨魔等雕塑。大塔早期高约16米,为巴朗式造型。到了曼谷王朝时代(1809年~1824年),曼谷王朝的帕普陀勒腊纳帕莱国王(拉玛二世王)敕令修建大塔。当时由公玛门杰萨达博丁督造,从1809年开始修建,于1851年三世王帕南诰昭御华时期竣工。

新修建的大塔用砖泥砌成,由原来的16米增高至81.85米,成为泰国塔身最大、最高的巴朗式佛塔。大塔基座东西南北四个对角连续设置方框,方框内堆塑以花草树木为主,辅以石头、飞禽走兽等形象,通过镶嵌工艺构成格调相近的风景画。四个小塔结构属于陪塔,结构相对简单,无台阶,主要由塔基、塔身、塔顶、塔室、塔窗以及佛龛等组成。造型元素主要由夜叉人物形象、镶嵌的花草树木、琉璃窗花等构成。小塔基座设置连续的拱式门洞,或称为佛龛,内置无镶嵌的纯白色的浮雕护寺夜叉形象,动态各异。五个塔的塔身从下到上,设计了很多托塔形象。从塔基到塔顶,镶嵌了大量五颜六色的陶瓷片、瓷盘、瓷碗以及少部分海螺、琉璃等,拼贴出菊花、团花、莲花、牡丹、梅花及对应的叶子构成的图案,呈现出近看朴素,整体远看却又十分华丽的视觉效果。从陶瓷材料、制作工艺和装饰图纹看,这些镶嵌的陶瓷片、陶瓷碗碟大多数来自中国,少部分是中国制瓷工匠与泰国当地人合作烧制而成。主佛殿和受戒殿基本按照泰国佛寺的风格建造,雕梁画栋、飞檐陡顶,锥塔尖细、金碧辉煌是其突出特征。

佛塔象征作为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四方各一座附属小塔环绕,代表四大部洲。三层塔基代表须弥山底部的山峰。第一层是狮子基。第二层是驮塔修罗夜叉)。第三层是驮塔貂(猴)。再往上是塔身,以驮塔天人为基座,饰以骑着神像爱罗万的帝释天塑像,意指天界中的切利天,底部饰以驮塔迦楼罗,其上是毗湿奴。塔身以上为塔顶部分,正如同?利天宫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舍利的朱拉摩尼宝塔。由此,主佛塔便如同宇宙的中心,也是整个王都的中心主塔。四个方位上的附属小塔也有以开孙和阿修罗驮塔形装饰的塔基。四个方位上的佛亭里,分别供奉着出生、悟道、初四谛和涅槃造型的佛像,代表佛陀成道路上的四处圣地。塔身饰以骑马携造型的人像,代表四大部洲上的转轮王。东方为降魔佛像(悟道),南力初转法轮佛像,西方为涅槃佛像,北方为出生佛像。

佛塔底座和塔身均呈方表,层数很多,面积逐层递减,显得古朴而庄重。塔外装饰有复杂的周雅刻、彩色的陶瓷、玻璃、贝壳等,塔内安装了一些小型的装饰钟,随风而动,发出清脆的声音。周围4座小塔内,分别收藏着表现如来佛祖降世、佛祖顿悟、佛祖初次宣讲以及佛祖圆寂的佛像。

其他看点

郑王庙为佛寺,故嵌瓷图案多应用佛教图形元素,体现佛教文化色彩。从图案构成元素看,主要有花瓣纹、叶纹、几何形纹、圆光纹以及山石、大树、飞鸟等。花瓣纹多为菊花、莲花、牡丹、团花、向日葵属、梅花等。

相关人物

郑王,祖籍澄海区县,名信,泰国第41代君王、民族英雄。郑信早年丧父,被邻居昭披耶节基收为养子。

影响

郑王庙的主塔是泰国著名的建筑,刻在了10泰铢的硬币背面。

相关事件

2025年前9个月,泰国旅游与体育部数据显示,泰国累计接待外国游客2411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下降7.5%。造成下降的原因是泰铢升值、国际经济下滑和周边国家旅游业竞争加剧等。

参考资料 >

郑王庙.凤凰时尚.2025-10-12

镜玄:聚盘子成塔 Wat Arun.中国日报中文网.2025-10-12

..2025-10-12

寻访《泰囧》取景地 一点也不"囧"的唯美泰国【5】.人民网.2025-10-12

..2025-10-12

..2025-10-12

..2025-10-12

..2025-10-12

泰国今年接待外国游客人数下降.云南网.20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