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江大桥

恩江大桥位于江西省永丰县恩江镇城南恩江河上,是永丰县县城南北交通咽喉,也是江西省第二长的石拱桥、还是中国国内现存最长的“人”字形折弯古桥

元朝至元年间,县人王辉捐田400亩首次在济川河上造舟为浮桥。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县令吴期召在小江上架平政木桥,谓平政桥。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县令邓秉垣改建石桥。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洪水为患,济川、小江合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县人将平政木桥延伸10余丈,与济川桥相接。咸丰三年(1853年),双岭刘绍书父子独筹资金,改平政木桥为石桥,咸丰十年(1860年),平政石桥建成,且与济川石桥相接,恩江大桥始成。1956年,政府开始对恩江大桥修复4次,改桥面两侧条石栏杆为钢筋水泥栏杆,杆上置钢筋水泥灯柱,桥面铺设水泥,桥头两侧各建桥头堡一个。2000年,恩江大桥被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恩江大桥原桥墩木桩基础出现不同程度损腐,部分桥墩基础被洪水掏空等问题。因此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启动了恩江桥抢险恢复维修工程。2022年1月26日,永丰县委、县政府在恩江桥头举行通桥(行)仪式。

恩江大桥由北面的济川桥和南面的平政桥连接而成,整座桥为麻石混凝土结构,水泥桥面。恩江大桥桥长355.75米,北段桥面净宽5.3米,南段净宽4.5米,桥高9.5米,22孔,跨径10至13米不等,全桥为石座条石拱结构。

名称由来

据《永丰县志》记载,永丰建县之前,恩江镇(原名报恩镇)南面有水名济川,又名濒水,而无桥梁,民众往来全赖济川、源头二流沟通。后来济川、平政两桥先后建成并连接为一,统称恩江大桥。

历史沿革

恩江大桥始建于元代。曾经恩江大桥江面,中间有洲,将恩江一分为二:北叫济川河,南叫小江。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年),县人王辉捐田400亩,首次在济川河上造舟为浮桥。每遇洪水暴发,浮桥总是被冲散,交通断止,渡江不便。延祐六年(1319年),县人曾达倡议建桥,并筹得1500缗,架木桥50余节。元至治二年(1322年),县人帅祐叔倡建石墩木板桥。县监大牙失里、县尹佟夏、县丞孙昭祖、翰林直学士曾裕德等捐资力助,并由帅祐叔总其事。历时10年完成工程十分之三。泰定四年(1327年),县令何仲温继续建桥,到至元元年(1335年),济川石墩木梁桥基本完成,石墩2座,木梁24节。至元元年(1341年),县丞徐处仁捐献俸薪,完成桥梁的装饰工程。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济川木梁毁兵乱,知县黄申甫重修,不久又遭到毁坏。正统九年(1444年),知县黄永从迭木为梁,建屋57间,长600尺,宽16尺,并建亭于梁上,供行人游憩观赏。正德七年(1512年),桥又毁于兵,吉安县知府伍文定督县令蔡壁区修复。嘉靖四十年(1561年)桥又被毁,知县陈尚伊修建。造屋53间,桥头北建造2座庙,一座是祀祭汉关帝的庙,一座是祭祀县令陈尚伊的生祠。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县令吴期召在小江上架平政木桥,谓平政桥。四十六年(1618年),知县瞿式耜重建。

清代顺治四年(1647年)桥又毁于火。顺治九年(1652年)知县储曾又修复。顺治帝十七年(1660年),县令邓秉垣改建石桥,然建桥资金短缺,时有智元和尚,云游至县,闻此,便自断一臂,并托断臂募化3月,汇积千金,桥成,智元悄然离县。县人念智元功德,建“宏济庵”于桥头,并塑智元像于庵中,以志不忘。后智元得知,返县毁像而去。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洪水为患,济川、小江合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县人将平政木桥延伸10余丈,与济川桥相接。咸丰三年(1853年),双岭刘绍书父子独筹资金,改平政木桥为石桥,历经八载,咸丰十年(1860年),平政石桥建成,且与济川石桥相接,恩江大桥始成。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永丰至藤田公路修成并通车后,大桥成为公路桥。

1956年,政府开始对恩江大桥修复4次,改桥面两侧条石栏杆为钢筋水泥栏杆,杆上置钢筋水泥灯柱,桥面铺设水泥,桥头两侧各建桥头堡一个。2000年,恩江大桥被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因恩江大桥年代久远,原桥墩木桩基础出现不同程度损腐,部分桥墩基础被洪水掏空等问题,导致桥面断裂,给两岸群众带来众多不便。为有效保护恩江大桥这一古建筑,保障两岸群众的通行安全,县委、县政府投入3000多万元,启动了恩江桥抢险恢复维修工程。2022年1月26日,永丰县委、县政府在恩江桥头举行通桥(行)仪式。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恩江大桥位于江西省永丰县恩江镇城南恩江河上,是县城南北交通咽喉,南通宁(都)、兴(国)、于(都)诸县而及闽、粤,北入豫章、九江市而抵江汉、京沪之津梁。

气候

恩江大桥所处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均气温18℃,年均降雨量 1627.3毫米,无霜期279天。

地形地貌

恩江大桥所处地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吉泰盆地东沿,北部多丘陵,南部多山地,中间多平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逐渐倾向西北,四面环山,中间低平。

水文

恩江河,古称恩江,又名乌江,源自雩山山脉北麓,是永丰县乐安县境内的第一大河,全长167公里,其中永丰县境内河段长53公里。葛溪河为恩江支流,流经恩江古城汇入恩江,是古城的一条重要水道。

建筑特征

恩江大桥由北面的济川桥和南面的平政桥连接而成,整座桥呈“人”字形,麻石混凝土结构,水泥桥面。恩江大桥桥长355.75米,北段桥面净宽5.3米,南段净宽4.5米,桥高9.5米,22孔,跨径10至13米不等,全桥为石座条石拱结构,为江西省第二长的石拱桥

运营情况

2022年1月,恩江大桥恢复通行后,恩江古城景区内禁止三轮摩托车、二轮摩托车和电动车行驶,沿岸居民可选择恩江大桥出行。

所获荣誉

相关文化

捐资建桥

清代顺治永丰县来了个知县,名字叫邓秉恒。上任不久,他就发现木桥架在恩江上极不牢固,给两岸老百姓造成许多困难,老百姓也向这位新到任的父母官提出建石桥的意见,邓知县也想给永丰人民做一点实在的事,决定想办法在恩江县城附近建一座石结构的拱桥。建石拱桥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永丰县,附近的老百姓称邓知县是个好知县。在这个地方造石桥何止是邓秉恒才想到,早有知县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工程浩大,县衙财力不足,所以没有一个知县敢说建石桥的事。邓知县把话说出去了,有一点后悔。正在他苦恼的时候,他的幕僚中有人向邓知县出主意,先请人设计全桥长度,预算投资总额,向全县老百姓公布。桥分南北两段,由县民竞争建桥,利用民间资金,谁获得建桥资格,谁就有权募捐集资,限期完工,建桥人的事迹载入县志。经过桥梁专家设计,全桥22拱,两人承建,每一方建造11拱。经邓知县批准,张榜竞争承建石桥的告示,县民们纷纷参加竞争。结果获准承建的两个人,一个是上溪乡桑岭村刘绍书,获准修建大桥的南段;一个是智元禅师,获准修建大桥的北段。

建宏济庵

传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县令邓秉恒欲改建石桥,然建桥资金奇缺,当时有个智元和尚云游到永丰县,觉得建桥是件利民大好事,闻知缺钱,便到永丰闹市自断一手臂,并托断臂募化资金3个月,汇积千金。修桥时,白天修好,晚上又倒。智元和尚发现是一条鲇形目精和一条鲤鱼精捣乱,智元和尚用法术制服了鲶鱼精和鲤鱼精,于是鲶鱼精化为麻洲(现麻洲果园),鲤鱼精化为磨盘洲(现龙蟠寺所在洲),因为这两洲是黄鲶鱼精和鲤鱼精所变,所以后来人说无论涨多大的水,这两个洲都不会淹没。县人念智元功德,建宏济庵于桥头北,并塑像其中,以志不忘。

价值意义

恩江大桥承载着当地群众的记忆和情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参考资料 >

喜讯┃恩江桥正式恢复通行!.永丰县人民政府.2025-10-10

古城灯火 .永丰县人民政府.2025-10-10

恩江大桥.永丰县人民政府.2025-10-10

恩江古桥坍塌,一死两伤,建于元朝,7年前花600万大修.搜狐网.2025-10-10

永丰概况.永丰县人大网.2025-10-10

永丰县人民政府.永丰县人民政府.2025-10-10

永丰乐安“跨界”治污护水.江西省生态环境厅.2025-10-10

古风新韵漾恩江.《中国水利报》.2025-10-10